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魔神世界复生 > 第37章 今,以华夏之名,立国为夏

第37章 今,以华夏之名,立国为夏

这里有必要先谈一下“夏”这个概念的变化。“华夏”一词自春秋以来开始流行,这个“夏”字的涵义必定与“虞夏”之“夏”相同,而不再局限于部族观念。也就是说,在中原民族文化共同体成熟和确立的时代,这个“夏”已成为中原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代称,而不再仅仅是指旧时所称的夏部族。“其政治涵义是指中原王朝, 民族涵义是指“中国之人”,文化涵义是指中原文化,因此“诸 夏”可以代表当时的“全中国”、“全民族”,而不限于“东夏”或 “西夏”。

由于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所以历久相沿,称中原为“夏”。周人入主中原后仍用这一称呼,以与四方的“蛮夷”(特别是东夷)相区别。如《诗经·周颂》有“肆于时夏”(《时迈》)、“陈常于时夏”(《思文》)之文,“时夏”即“是夏”,亦即“中国”。

此亦与周人自承与夏为一系有关系。6、“虞”与“华”另外, 古籍习见的所谓“夏时”,也就是周时在中原地区仍然通行的“夏历”。《大戴礼·诰志》云:“虞史伯夷曰:虞夏之历正建(即斗建)于孟春。”此言古历学,而上推至虞夏时。

如由此返回去探讨“华夏”之“华”,我们以为它的涵义应该是 与“夏”平行而对称的,而不能单指某一部族。即同样可以说, 它也代表中原民族文化共同体,所以“诸华”的概念可以等同于 “诸夏”。从这一层意义上观察,目前除了以“华夏”与“虞夏”作对称的解释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虞夏”本为时代之称,前后传承,而也含有地域、民族、文化的意味,有如后世所称的“秦汉”、“唐宋”之类。

这些涵义在“华夏”一词中全有,所以“华夏”与“虞夏”应该也可以互换。遗憾的是,在现存古文献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以二词互换之例。不过“虞”、“华”古字可通,现在仍可找到一些证据。 “虞”字,甲骨文径写作“吴”,金文才多加“虍”头。“吴”字初文从口从矢,矢又写作天,所以“吴”字也写作“吴”。

后世载籍以“虞”与“吴”、“俣”、“娱”等通用者甚多,兹不赘举。“虞”字古音在鱼部,《国语·鲁语上》便作“水虞”。金文的“攻敔”,专家考证即“勾吴”,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又或说勾吴氏即传说古史上的昆吾族。“华”字从“亏”得声,古音也在鱼部,与“虞”字极相近。《诗经·周颂·丝衣》:“旨酒思柔,不吴不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毛传:“吴,哗也。”郑笺:“饮美酒者,皆思自安,不驩哗,不敖慢也。”释音:“吴,旧如字。

《说文》作吴。吴,大言也。何承天云:'吴字误,当作吴,从口、下大。’此音恐惊俗也,音话。…哗音花。”孔疏: “人自娱乐,必驩哗为声,故以娱为哗也。定本娱作吴。”此可证 “吴”或“吴”字古读如“哗(哗)”,也就是“虞”字可以读作“华”;不过注“哗”为胡化反,是后起的音,不是古音。《史记·武帝本纪》引有“不吴不敖”四字,而作“不虞不鷔”。

一般音韵书归“虞”字于疑纽,归“华”字于匣纽,实际在上古的一些方言中,“虞”、“华”二字的声韵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不独如此,我们怀疑“虞夏”转为“华夏”,还由于“虞” “华”二字的古文有字形相近的写法。

《左传》隐公元年卷首载:宋武公之女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闵公二年又载鲁桓公之子成季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昭公元年又载晋国始祖唐叔虞,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虞”。

“友”字较简单,说手纹相似容易理解;“鲁”字、“虞”字都较复杂,用以和手纹相比就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隐公元年孔疏有个合理的解释:“隶书起于秦末,手文必非隶书。石经古文虞作于,鲁作表,手文容或似之。”这个“鲁”字的写法,实借“旅”字的古文为之,见《说文》所录古文“旅”。

“虞”字写作“于”,从字形上看,则当是“华”字的假借,只不过省去了篆文“华”字的声符“亏”,仅保留了字的上 部而又有省变(“华”字小篆作等)。

“虞”字在古可读为“华”是没有问题的。古“夸”、“华”二字同声符,章太炎先生谓“侉”即“华”之遗言也是完全合理的。进一步地说,“虞夏”、“华夏”都是双声(或准双声)叠韵字 (“夏”字亦属匣纽鱼部),在上古口语中可能没有分别,因此我们推断“华夏”不过是“虞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