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服装厂的美金像一股活水,源源不断地汇入何雨柱日益鼓胀的腰包。′比¨奇?中-雯?惘, .首′发′可何雨柱看着银行账户里那不断增长的数字,心里却像长了草,痒得很。这钱,躺在银行里吃那点可怜的利息?那不成!钱生钱,才是硬道理!
他坐在新家书房宽大的书桌后面(实木的,很气派),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目光扫过书房一角那个不起眼的樟木箱子。那里面,装着的可不是寻常物件,而是他这些年从鸽子市、废品站、甚至利用空间能力“捡漏”来的宝贝——几件品相完好的明清官窑瓷器,几幅泛黄但笔力遒劲的古画,还有几块温润剔透的老玉。
以前风声紧,这些东西见不得光,只能藏着掖着。可现在…岳父透的风,加上南边吹来的暖意,让何雨柱的心思活泛起来。这些东西,留在手里是死物,得让它们变成能下金蛋的鸡!
“得找个靠谱的渠道…漂洋过海…”何雨柱低声自语。他想到了一个人——娄晓娥。
当年娄家仓惶离京前,娄晓娥曾秘密见过他一面,除了感谢提醒,还留下了一箱海外书籍和一个香港的联络地址。这些年,何雨柱一首小心地保存着那个地址,像保存着一颗火种。
几天后,一封措辞谨慎、笔迹陌生的信,从西九城寄出,飞越千山万水,落到了香港九龙塘一栋公寓的信箱里。¢1\9·9\t/x?t,.·c·o,m^信里没提名字,只用了约定的暗语,表达了有“家乡土产”想托“旧友”帮忙在“外面”寻个好去处的意思,并附上了几张用老式海鸥相机翻拍的、光线昏暗但能看清器物轮廓和大致品相的照片——一个青花缠枝莲纹梅瓶,一幅绢本设色的《秋山行旅图》,还有一块羊脂白玉的蟠龙佩。
信寄出去了,何雨柱心里也没底。毕竟多年没联系,时过境迁。他只能耐着性子等。
这一等,就是小两个月。就在何雨柱以为石沉大海,琢磨着要不要另想办法时,一封贴着香港邮票、盖着九龙邮戳的航空信,悄无声息地躺进了帽儿胡同的信箱。
信是娄晓娥亲笔写的。字迹娟秀,带着点港式白话的味道。她先是问候了何雨柱和周小白(隐晦地提及),感谢当年的援手之情依旧铭记于心。然后话锋一转,提到了那些“土产”,语气带着明显的激动和不可思议:
“……阿柱(她用了旧称),真没想到你手里还有这样的好东西!照片我拿给几位相熟的行家掌过眼,个个都惊掉了下巴!那只梅瓶,看釉色、画工、款识,极有可能是明宣德的官窑精品!那幅《秋山行旅图》,虽无名款,但笔法苍劲,意境高远,被怀疑是明西家某位的手笔!那块蟠龙佩,玉质温润无瑕,雕工古拙大气,至少是清中期王府里的物件!这些东西,放在香江这边,都是能上大拍的抢手货!”
信里详细说明了操作流程:由娄晓娥在香港找一家信誉卓著、背景深厚的国际拍卖行(她推荐了“佳德”),何雨柱这边需要提供更清晰、多角度的照片和详细的尺寸、重量信息(由她转交拍卖行专家初步评估)。¨狐?恋+蚊¢学¢ ,吾?错′内`容~一旦拍卖行认可并愿意接收,会出具一份详细的委托协议和估价单。届时,何雨柱需要想办法将东西安全运到香港(信中隐晦地提到了几条可能的秘密渠道,风险自担),后续拍卖、结算、佣金扣除等事宜由拍卖行全权处理。娄晓娥在信中保证,她会全程关注,并利用娄家在港的一些人脉关系,尽量争取最好的估价和成交价。信的末尾,她再次强调:“务必谨慎!安全第一!”
何雨柱反反复复把这封信看了好几遍,每一个字都嚼碎了咽下去。风险?当然有!这么大一笔横财,谁看了不眼红?运输途中,拍卖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都可能鸡飞蛋打,甚至惹祸上身。但巨大的收益像一块诱人的蛋糕,散发着致命的甜香。明宣德官窑?明西家的画?清王府玉佩?这些东西一旦上了国际大拍,能拍出什么价?何雨柱简首不敢想!那绝对是一笔足以让他在这个时代彻底实现财富自由的巨款!
“干了!”何雨柱一巴掌拍在书桌上,眼神里透着决绝和兴奋。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有娄晓娥这条线,有国际大拍卖行的渠道,这机会千载难逢!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像上了发条。他躲在书房里,门窗紧闭,拉上厚厚的窗帘。从空间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几件宝贝,用最柔软的绒布垫着,在书桌上摆开。又翻出那台老海鸥相机,换上新的胶卷,对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咔嚓咔嚓拍了几十张照片,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拍清楚。拍完照,又拿出游标卡尺和天平,一丝不苟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