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我,博士,地下室出道 > 第13章 99%的“假”与1.01的“真”

第13章 99%的“假”与1.01的“真”

久,林浩的心就越沉。

终于,陈默的目光,停留在了第九次,也就是今天这次失败的实验记录上。

“你这次的配方,在锆(Zr)的基础上,加入了钇(Y)元素?”陈默突然问道。

“是的,”林浩有气无力地回答,“我看到有篇文献说,钇的原子半径比较大,可以扰乱晶格,有助于形成非晶。”

“思路是对的。”陈默点点头,然后又指着记录本上的另一个参数,“但你这次甩带的铜辊转速,为什么从之前的每分钟三千转,降到了两千五百转?”

“因为……因为我看到有篇报道说,适当降低冷却速度,反而能给原子足够的时间去形成更稳定的非晶结构……”林浩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他知道,这又是一个他从文献里“抄”来的、一知半解的观点。

陈默听完,没有像之前那样首接否定他。他走到那面巨大的白板前,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说:

“你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把两个不同体系的结论,生硬地嫁接在了一起。”

他在白板上画了两个简化的原子堆积模型。

“钇的原子半径确实大,它的作用,像是在一群身高一米八的人群里,塞进了一个两米高的巨人。这个‘巨人’会让所有人都站不舒服,队伍就乱了,不容易排成整齐的队列(晶体)。这是热力学上的优势,你的思路没错。”

“但是,”他话锋一转,在另一个模型上画了个叉,“你降低冷却速度的那个结论,适用于那些本身原子间作用力就很复杂的体系。而我们这个以锆为基底的体系,原子间的‘亲和力’很强,它们天生就想‘抱团’形成稳定的晶体。你给它们更多的时间,等于是在给这些想‘排队’的人创造机会。一个想让队伍变乱,一个想让队伍变整齐,你把这两个矛盾的操作放在一起,结果就是……”

他指了指桌上那条碎裂的金属带。

“热力学上的一点点优势,完全被动力学上的劣势抵消了。所以,你的样品,只有在冷却速度最极端、最快的边缘,才勉强形成了那么一点点非晶‘皮肤’。”

陈默的讲解,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林浩脑子里那扇紧锁的大门。他之前那些模糊的、孤立的知识点,在这一刻被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串联了起来。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

“那……那我应该怎么做?”林浩抬起头,眼神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

陈默看着他,嘴角似乎露出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笑意。他要的,就是一个在被彻底击溃后,还能主动提出“怎么办”的学生。

他没有首接给出答案,而是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

“1.01”

“什么意思?”林浩不解。

“这是你下一次,也是你最后一次实验,铜辊的转速,要比你之前最高的速度,再提高1%。”陈默说。

“提高1%?”林浩愣住了,“可是……设备说明书上说,三千转己经是它的极限安全转速了……”

“那是说明书上的‘安全值’,不是它的‘物理极限’。”陈默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疯狂和自信,“我算过,这台被你修好的炉子,它的电机冗余,至少还能再压榨出5%的性能。提高1%,在安全范围内。”

他看着林浩,一字一句地说道:

“既然热力学上的优势不够,那我们就用最极致的、最野蛮的动力学手段,去扼杀所有晶体成核的机会。用你那第九次的配方,配合这1.01倍的转速。去吧,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林浩看着白板上那个小小的“1.01”,又看了看陈默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感觉自己的血液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实验参数的调整。

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在认清了99%的虚假和失败后,依然要去追求那1%的、更真实的、更极致的成功的态度。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接下了这个疯狂而又充满希望的挑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