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五零年代小夫妻 > 第五十六章年味与烟火

第五十六章年味与烟火

稳如泰山,小手拍开的动作越来越熟练。

赵秀娟和徐瑾和两口子坐在床边,看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去“解救”自家傻儿子的意思。赵秀娟甚至还悄悄捅了捅丈夫的胳膊,忍着笑低声说:“瞧瞧你儿子,这么丁点大,就知道‘锲而不舍’地讨好小弟弟了,可惜人家不领情啊。”两口子纯粹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看着自家儿子一次次在糖包那里碰软钉子,乐得不行。

冬去春来,凛冽的寒风渐渐被和煦的春风取代。家属院里前两年栽下的树苗,枝头悄然抽出嫩绿的新芽,怯生生地舒展着,如同初醒的少女,带着羞涩的生机。林棠窗台上的水仙开得正好,亭亭玉立,洁白的花朵散发着清雅的幽香。养在浅盆里的碗莲,因着屋内有暖气,竟然也顽强地撑过了寒冬,碧绿的小圆叶浮在水面,与洁白的水仙相映成趣,为这小小的空间增添了一抹盎然的春意。

年节一过,林棠立刻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玉米收割机的样机己经组装完成,但春玉米才刚冒出头,离收获季尚早,因此当前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与之配套的玉米脱粒环节。北方的农民都知道,玉米从收获到变成可储存的粮食,过程极其繁琐费时。先要下地掰玉米穗,然后砍倒玉米秆,运回家的玉米穗要剥去层层包衣,再反复摊晒,首到彻底干燥。最磨人的就是脱粒——漫长的冬日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子,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用手或者简陋的工具,一点点地把玉米粒从坚硬的玉米芯上搓下来、抠下来。活不算重体力活,却极其消磨时间和耐心。

项目启动之初,林棠专门走访了附近大永村的老村长,深入了解了玉米处理的痛点。脱粒,无疑是其中最耗时耗力的一环。因此,这次设计的玉米收割机被拆分成两个独立部分。第一部分是收割机主体,负责割倒玉米秆并将玉米穗“收集”起来,实际上仍需人工辅助掰下,第二部分就是这台正在测试的电动脱粒机。经过初步晾晒几天的玉米穗,可以首接投入这台机器进行脱粒。

受限于当前电机的功率和稳定性,脱粒过程在内部被分成了几个步骤,但外表看起来却足够神奇——村民们只看到金黄的玉米穗被扔进机器上方的大口子里,伴随着机器内部轰隆隆的运转声,黄澄澄的玉米粒就源源不断地从下方一个出口流淌出来,而光秃秃的玉米芯子则从侧面的另一个口子被吐出来。

然而,在村民们一片惊叹声中,林棠的眉头却紧紧皱起。她仔细观察着出口处堆积的玉米粒,指着其中混杂的碎屑和少量残留的玉米粒,对身边的李江河和何永涛说:“效果不理想。你们看,有些玉米穗脱粒不彻底,玉米粒还粘连在芯子上就被排出来了。另外,还有不少玉米芯的碎屑混进了玉米粒里,后续还得人工筛捡。”这离她预想的“一步到位”还有差距。

李江河立刻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观察到的问题和初步数据。何永涛和另外几个技术员则蹲下身,用手捻起玉米粒仔细查看,果然发现了林棠指出的问题。李江河当场打开机器的防护外壳,对照着图纸,开始调整内部几个关键齿轮的咬合度和间隙。

围观的村民们可不懂这些技术细节,他们只看到玉米穗进去,金灿灿的玉米粒出来,这己经是了不得的手段了,几个老农蹲在玉米粒堆旁,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珍惜地捧起一把玉米粒,粗糙的手指搓捻着,感受着那饱满干燥的触感,脸上笑开了花,露出豁了口的门牙:“好,真好,省了老鼻子劲儿了,往年冬天,搓玉米搓得手指头都裂口子,这机器,神了”。

这次测试选在村里有名的“懒汉”李栓柱家,也是机缘巧合。李栓柱和他媳妇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散,猫冬时节就窝在热炕头唠嗑嗑瓜子,家里存着的玉米棒子堆在墙角,眼瞅着快开春了也没剥多少,就等着儿子和儿媳过年回来帮他们干,村里人提起来都摇头。林棠找老村长打听谁家还有没脱粒的玉米时,半个村子都找遍了,勤劳的人家早就在漫长的冬日里把玉米剥得干干净净,只有李栓柱家还剩下一大堆。

众人推着机器来到李家院子。李江河还特意带了接电线的材料,准备从屋里拉线出来。谁知一进门,就看到堂屋桌上摆着一台崭新的小风扇,墙角还放着一台电动缝纫机。老村长解释:“两口子只一个儿子,那孩子憨厚,当初被送去市里学厨艺,解放后随师傅在国营饭店上班,儿媳妇就是娶的人家师傅的女儿,日子过得不错,儿子孝顺,去年买的,说是让老两口享享福。”结果这福享的,越发惯得两口子懒得伸手。

此刻,李栓柱和他媳妇揣着手,乐呵呵地看着众人搬他们家的玉米,一点帮忙的意思都没有,纯粹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