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将军不识字,有时在宫中值班,内侍宦官们喜欢他,就往往围着他侃大山。?k*s·y/x\s^w′.*c!o*m_呼延赞有时心血来潮,就召来跟着值班的仆从研磨,然后取出佩刀,刺自己的胸部,出血,流到砚台里,跟墨汁混了,写奏章。主题就是:希望能调自己到边疆“捍边杀虏”,捍卫边疆、痛杀契丹。宦官们恶作剧,开玩笑说:“您这可是够忠心的,但要是把心脏掏出来,割了,流血,写奏章,那就更能明白您的忠心了!”呼延赞说:“我不是爱生不爱死,但契丹未灭,现在死了,白白丢一个躯壳而已。”
但此人不争功。真宗时,他跟着皇上到河北巡幸。真宗皇帝在此地与诸将聊天,要将帅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功劳。于是将帅们来了情绪,都在争着叙说自己如何出生入死,如何斩获敌方将帅,如何攻取战略要地,等等。争到最后,已经喧哗一片。只有呼延赞不争。真宗问他,他说:“臣月奉百千,所用不及半,忝幸多矣。自念无以报国,不敢更求迁擢,将恐福过灾生。”臣每月有俸禄十万钱,连一半都用不完,已经感到给我的太多了。*3-y\e-w·u~./c_o-m¨自己想来没有什么可以报答国家的,更不敢请求升迁。也主要是害怕福气太大了要生灾害。
说罢,再拜而退。
众人听他一席话,感到他“知分”,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实际,但他这种不争的姿态,还是得到了众人的赞誉。
他的忠诚也有特殊的方式。
大宋建隆年间,也即太祖时代,曾经在郑州为大唐名将李靖建庙。真宗时也对李靖多次褒奖,以至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真宗在郑州为大唐名将李靖立了一块御制碑,史称《灵显王庙之赞》。碑文称赞了李靖,认为他“功存于国,惠浃于民”,功勋永存于国家,恩惠长利于人民。(顺便说,事实上此地原有庙,是纪念另一李姓历史名人北魏大臣李冲的。此碑今尚在,就在郑州市内一条街道边上,已经开始风化剥落。)
呼延赞虽然没有赶上真宗立碑故实,但他知道两代君王都对李靖敬慕有加。正好他的母亲也姓李,于是他就专程跑到郑州设有李靖泥塑像的殿里去拜,称李靖为“舅舅”,自己是李靖的“外甥”。~x!t¨x′x-s′.~c^o,m*
呼延赞,是一个有点心机的莽撞人。
劝降北汉主
且说太宗督阵攻取太原城。
说话间到了五月,又是一个夜晚,太宗再一次动员诸将发起急攻。天麻麻亮时,已经攻陷了太原的羊马城。羊马城乃是史上若干著名大城的城外城,相当于主城垣的第一道近身防线。它位于四面壕沟之内,离开主城有十步之遥,大约十五米到二十米之间。羊马城破,主城就没有了最后的屏障。
北汉开始出现恐慌情绪。
这一天,北汉大臣宣徽使范超认为大势已去,于是乘羊马城陷,混乱之际,出城,准备投降。但宋师一见,以为不早不晚,这个时候出城,说是“归降”,谁信啊?于是认定他是“突围”,就将其生擒,而后不容分说,拉到大旗之下,斩了。而北汉那边,因为他未经许可就出城,认定他是“投降”,于是,也不容分说,将他的妻子儿女也绑了,割下首级,扔到城外。宋师这才知道:原来这小子是真投降啊!
战乱中,个人的悲剧各式各样。范超究竟是“归降”还是“突围”,也许现在已经不好判断。
北汉代州刺史刘继文,以及北汉主的女婿卢俊,远在几百里外,就放弃了守城,投奔了契丹。
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也即骑兵、步兵总司令郭万超,做出妥当姿态,卸掉盔甲,归降了大宋。
太宗心情振奋,来到城南,对诸将说:
“明天中午,咱们应当到城里去吃饭。”
说罢,又起草了一份诏书给北汉主刘继元。
这一天夜里,城上现异象,据说有苍云很像人状,在月光下看得很清楚。
攻城队伍轮流上阵,昼夜不息。宋师战士在太宗督促下,人皆准备奋力一搏。史称“士奋怒,争乘城,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