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云:“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求故也。” 这意味着湿邪容易侵袭脾脏,且易在脾中留滞,因为脾的特性与湿邪有相通之处,二者同气相求。而脾本身又厌恶湿邪的存在,一旦湿邪困脾,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升清等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出现一系列病症。所以在治疗诸多与湿邪相关的疾病时,往往需要重视调理脾脏,有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的说法,强调了脾在水湿代谢以及湿邪致病防治方面的重要性。同时,这一特性也与天地自然现象相关联,如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所描述的天地阴阳分布不均,人体的脾脏在这种天地阴阳环境下,其喜燥恶湿的特性对于维持自身功能以及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有着重要意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脾与人体的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体合肉,意味着脾的功能状况能够通过肌肉的状态反映出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就能为肌肉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得肌肉丰满健壮、富有弹性;反之,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就会失去滋养,变得松弛无力,甚至出现萎缩等情况。同时,脾还主四肢,四肢的正常活动需要依赖脾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以及气血的濡养,若脾的功能正常,四肢就能活动自如,灵活有力;若脾胃功能不佳,四肢就会出现倦怠、乏力等症状,影响人体的正常运动和活动能力,体现了脾在维持人体肌肉与四肢正常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口腔以及口唇的功能和状态与脾的功能息息相关。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人的口味正常,食欲良好,口腔黏膜红润,唇色也呈现出红润光泽的健康状态,这是因为脾能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口唇,使其得到滋养。反之,若脾胃功能失调,可能出现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臭等,同时口唇也会失去光泽,变得干燥、皲裂、色淡等,通过观察口唇的这些表现,可以辅助判断脾的功能状态,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表明思虑等情志活动与脾的功能存在内在联系。适度的思考有助于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但过度思虑则容易导致气结,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使脾胃之气郁结不畅,进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体现了情志对脏腑功能的反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情志的适度平和,避免过度思虑对脾造成不良影响。
在液为涎:涎为脾之液,其正常分泌与排泄反映了脾的功能状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涎液适量分泌,能够起到润泽口腔、帮助消化等作用,有助于饮食的咀嚼和吞咽。当脾的功能出现异常时,涎液的分泌量和质地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脾气虚时,涎液可能分泌增多,出现流口水等现象;而脾有热时,涎液则可能变得黏稠等,通过观察涎液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脾的功能状况以及疾病的性质,为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自然界的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时节,气候炎热且潮湿,湿气较重,与脾的喜燥恶湿特性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在长夏之时,人体的脾功能相对较为活跃,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界湿气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基于这种通应关系,中医养生强调在长夏要注重健脾祛湿,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以及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调节居住环境等方法,来维护脾的健康,预防因湿邪困脾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因时制宜的养生理念。
胃
胃的位置与名称:胃又称胃脘,位于人体的中焦部位,与脾以膜相连,二者在位置上紧密相邻,在功能上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关键场所。
胃的功能:
主受纳水谷:胃具有主受纳水谷的功能,它就像一个 “容器”,是饮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停留的地方,能够接纳、容纳由口腔摄入的各种饮食物,为后续的消化过程做好准备。胃的受纳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对饮食物的摄取量,若胃的受纳功能良好,人就会有正常的食欲,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反之,若胃不受纳,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纳呆等情况,影响人体的营养供应。
主腐熟水谷:在受纳水谷的基础上,胃还承担着主腐熟水谷的重要任务,它能够对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通过胃的蠕动以及胃液的分泌等作用,将饮食物进行腐熟、软化,使其变成食糜状,为脾的运化进一步创造条件,便于脾将其转化为水谷精微等物质进行吸收和转输,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