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镜,还有十大捆的确良布。
运回县城时,海关查得严,说他“倒卖紧俏商品”,把货扣了。
纪君善不急不躁,拿出学生证和学校开的“社会实践证明”:“我是京大学生,搞城乡经济调研,这些是样品,用来研究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
他还跟海关人员算了笔政策账:“现在鼓励搞活经济,这些商品在广州过剩,在我们县城稀缺,我运回去是调剂余缺,符合政策导向。”
海关人员被他说动,最终放行了。
百货店一开张,果然火了。
电子表卖十五块一只,进价才三块;蛤蟆镜更是被年轻人抢着要,原价八块,被炒到二十块。?¤微?趣.o小¤>说_网@×e ?>追!最$1新!章%[×节?))
纪君善却没趁机抬价,反而规定:“每人限购一件,保证人人都能买到。”
他有自己的盘算:口碑比短期利润重要。果然,“新潮百货”的名声传开了,周边县城的人都来进货,他顺势做起了批发,利润比零售还高。
开学的时候,他请杨阿四帮他看店。
与此同时,他在县城的生意也进入了“滚雪球”模式:百货店开了三家分店,罐头代理扩展到五个地区,运输队专门给他跑货运,甚至连县印刷厂都成了他的合作伙伴——帮他印罐头包装和租车点的收据。
有一次,他听说国家要发行国库券,利息比银行存款高。
当时很多人不懂国库券,觉得不如现金实在。
纪君善却在经济学课上学过:国库券可以流通,还能抵押。
他果断拿出所有积蓄,又动员家里人和村民们买下十万块国库券,说:“这东西比钱还值钱,以后准能翻倍。”
别人都笑他疯了,他却沉得住气。
一年后,国库券果然开始在市场上流通,价格一路上涨。
纪君善在涨到原价的一点五倍时全部出手,光这一笔就赚了五万块。
不仅如此,他蹲在县电影院门口看了三天发现一个规律:每天下午场的电影散场后,总有一群年轻人围着卖冰棍的小贩闲聊,嘴里念叨着“要是能听首邓丽君的歌就好了”。
那时候邓丽君的磁带在县城还属“稀罕物”,供销社偶尔进货,刚摆上货架就被抢空。
纪君善心里一动:他可以搞精神需求。
他又揣着钱直奔广州。
在广州的“清平市场”,他第一次见到成箱的磁带、录音机,还有花花绿绿的港台杂志。
一个戴蛤蟆镜的摊主告诉他:“邓丽君、刘文正的磁带最俏,北方人爱听。”
纪君善没敢多买,先批了五十盘磁带、十台“燕舞”牌录音机。
运回县城时,他没直接摆摊,而是找了县文化宫的老主任:“我想搞个‘音乐茶座’,租给年轻人听磁带,每小时收五毛钱,利润跟文化宫三七分。”
老主任起初怕“犯错误”,纪君善就翻出带来的《羊城晚报》:“您看,广州都开了几十家了,这叫‘文化消费’,政策允许的。我们只放健康歌曲,绝不搞靡靡之音。”
茶座开在文化宫的闲置仓库里,纪君善摆了十张桌子,墙上挂了几张电影海报,录音机一放,邓丽君的《甜蜜蜜》飘出窗外,立刻吸引了一群年轻人。
第一个周末就赚了八十块,老主任笑得合不拢嘴,主动提出把隔壁的仓库也腾出来扩大规模。
可磁带总有磨损,录音机也容易坏。
纪君善又动了脑筋:他在茶座门口摆了个“磁带维修摊”,五毛钱修一盘,还兼做“磁带复制”——顾客带空白磁带过来,他用双卡录音机翻录,一盘收一块钱。
这个生意尤其火,有人甚至从邻县专门跑来复制,说比供销社买新的便宜一半。
……
大四那年,纪君善算了算总账:百货店利润十万,罐头代理提成八万,租车点和校园生意五万,国库券收益五万……加起来他的身价已经超过百万。
站在京大的湖畔,纪君善看着手里的存折,心里无比激动。
他知道,这百万不是终点。
他用几年时间证明了,知识真的能变成财富。
下一步,他想把生意做到全国去,让更多人富起来。
他要向大哥看齐!
这是林染染第四年第一个月回校园学习。
此刻的她,早已是声名远播,成了京大里无人不知的传奇人物。
她与纪君骁携手创立的寰宇集团,如今已是商界巨擘,纪君骁身居董事长之位运筹帷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