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穿书七零,恶毒女配被绝嗣大佬宠上天 > 第116章 纪君善,边读书边创业

第116章 纪君善,边读书边创业

话说纪君善去学校一个月,便发现了商机。·3!0-1^b+o′o+k`..c!o-m*

京大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南方同学吃不惯北方的粗粮馍,总念叨着家乡的米粉和腊肠;北方同学则好奇南方的茶叶和丝绸。

而学校小卖部的货永远是老三样:搪瓷缸、笔记本、碱面饼干。

“同学,要广西腊肉吗?我从广西带来的,比供销社卖的便宜两毛。”

纪君善捧着大嫂寄来的腊肉,自己都没舍得吃,开始做起了生意。

第一个买的是法律系的师兄,尝了一口就拍着他的肩膀说:“来五斤,给我导师也带点!”

接着,他又将广西的旱藕、茶叶、香猪、马肉、珍珠黄玉米等在学校一一推荐。

他很快摸清了门道:用经济学里的“供需曲线”分析,南方特产在北方校园的需求量极大。

只要能弄到正品,哪怕贵一点也有人买。

他写信给大哥大嫂,让他们托运输队司机帮忙捎货,自己再转手卖给同学,一倒手就是翻倍的利润。

但纪君善不满足于此。

他发现校园里最紧俏的是“辅导资料”。当时大学教材稀缺,尤其是国外的经济学著作,图书馆里只有几本,还被教授们锁在书库里。

他托外语系的同学帮忙翻译,自己熬夜手抄,装订成小册子偷偷卖给学弟学妹。

“这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精华笔记,五毛钱一本。内部资料,限量发售。”

不到半天,五十本笔记就被抢光了。

有同学质疑他“投机倒把”,他笑着解释:“这是知识付费,按劳取酬,政策允许的。”

第一个学期结束,纪君善算了笔账:腊肠、茶叶、笔记等零零总总加起来,两千块变成了五千块。

他给弟弟妹妹分红,但两人不要,又将林染染给的零花钱给他,让他放心大胆创业,以后他们跟着他躺赢。

他又发现京大附近的居民楼里,很多人家有闲置的自行车,但学生们租车难。

他就挨家挨户敲门:“我帮您保管自行车,每月给您五块钱,还负责维修,学生租车的钱我们三七分。”

不到一个月,他就收了两百辆自行车,在校园里开了个“诚信租车点”,按小时收费。

为了防止丢车,他还发明了“押金制度”——押学生证,还车时退还,这在当时可是新鲜事。

纪君善还发现留学生宿舍的外文报纸常常堆在角落没人要,就跟留学生商量:“我帮你们处理废纸,换你们看过的杂志行不行?”

他把这些杂志带回宿舍,挑出里面的时尚插图、科技新闻,剪辑成一本本海外见闻,卖给美术系、物理系的同学,每本两块钱,比买原版杂志便宜多了。~1/7/k^a^n¢w·e?n~x,u¨e..~c·o′m/

不仅如此,纪君善的目光盯上了“高考辅导”。

那时候县城的中学缺老师,尤其是英语、数学老师,很多学生想复读却找不到好资料。

他联合京大几个学生,成立了一个“高考辅导资料编写组”。他们分工合作:数学系的整理习题集,英语系的翻译阅读题,纪君善则负责把这些内容汇编成册,再找海淀的印刷厂排版印刷。

为了让资料“接地气”,他特意回了趟县一中,跟校长商量:“我免费送你们五十本样书,要是学生觉得好用,就让他们通过邮局汇款买,每本定价三块五,比供销社的复习资料便宜一块。”

校长半信半疑,没想到样书刚发下去就被抢空。

一个复读生在信里写道:“京大哥哥编的资料就是不一样,例题都带解题思路,比老师讲的还清楚。”

放假的时候纪君善干脆在县城租了个小门面,挂了块“京大高考咨询处”的牌子,雇了两个高中毕业生负责收发信件、邮寄资料。

他还搞了个“订阅服务”:一次性订全年资料,送一本京大的明信片。

这个点子戳中了很多学生的“名校情结”,不到三个月就收到了两千多份订单,光邮费就赚了八百块。

大二那年,政策有了新动向: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小商品。

纪君善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大机会。

他从银行贷了五千块钱,在县城租了个门面,开了家“新潮百货店”。

别人进货都去省城,他却跑到广州。

在广州的小商品市场,他发现电子表、蛤蟆镜、的确良衬衫正流行,但县城里还很少见。

他一口气进了两百块电子表、五十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