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停下脚步笑道:“我家公子还安好吗?麻烦捎个话,秋姑一切都好。” 商人问他住在哪里,老翁只说:“远了,远了!” 说完便匆匆离去。俞慎得知后,派人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素秋的下落 。
3.贾奉雉
文途仙梦
平凉之地,山川毓秀,贾奉雉才华横溢,文名远扬,然而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屡试不第。一日,他行于途中,邂逅一位风度翩翩的秀才,自称姓郎。郎秀才谈吐不凡,见解独到,三言两语便直击要害,贾奉雉大为折服,邀其至家中,拿出自己的文章请他指正。
郎秀才读完文章,微微摇头:“你的文章,应付小考绰绰有余,可在大考中,连个榜尾都难企及。” 贾奉雉焦急询问对策,郎秀才意味深长道:“天下之事,踮脚去够,难如登天;俯身迁就,易如反掌,这还用我说吗?” 说着,便指出几个人和几篇文章作为范例,可那些皆是贾奉雉平日不屑一顾的文风。贾奉雉笑道:“治学之人着书立说,贵在流传千古,即便文章如珍馐佳肴,也应让天下人觉得恰到好处。靠这般手段谋取功名,即便位极人臣,也令人不齿。” 郎秀才却反驳:“此言差矣。文章虽好,若流于低俗便难以传世。你若只想抱着书卷终老,那便罢了;可如今主考的官员,哪个不是靠这类文章跻身仕途,难不成他们会因读了你的文章,就换一副眼光和心肠?” 贾奉雉沉默不语,郎秀才见状,笑着起身离去:“少年人,莫要太盛气凌人!”
这年秋天,贾奉雉再次落榜,郁郁寡欢之际,不禁想起郎秀才的话,便取出那些文章勉强研读。可还未读完,便困意袭来,心中更是困惑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又到了科举之时,郎秀才突然现身,二人相谈甚欢。郎秀才出了七道题目,让贾奉雉作文。次日,郎秀才看过文章,连连摇头,让他重写;重写之后,仍是不满。贾奉雉一时兴起,从以往的落卷中,挑选那些杂乱空洞、难登大雅之堂的句子,拼凑成文,拿给郎秀才看。没想到郎秀才大喜:“这就对了!” 他让贾奉雉熟记此文,再三叮嘱不可忘记。贾奉雉苦笑道:“实话告诉你,这些话并非我真心所想,转眼就会忘记,就算受刑,也难以记住。” 郎秀才却坐在案头,逼着贾奉雉当场背诵,随后让他袒露后背,用笔画了一道符便离去,还留下话:“有这个就够了,其他书都可以束之高阁了。” 贾奉雉查看那符,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仿佛渗入了肌肤之中。
进入考场,七道题目竟与郎秀才所出一模一样。可贾奉雉绞尽脑汁,其他文章的内容全无印象,唯有那篇拼凑之作,清晰地印在脑海。提笔写作时,他满心羞愧,想稍作修改,却怎么也无从下手,直到夕阳西下,才原封不动地抄录上交。出了考场,郎秀才早已等候多时,问他为何这么晚,贾奉雉如实相告,并想擦掉背上的符,却发现符已经模糊不清。回忆起考场中的文章,恍如隔世,贾奉雉惊奇不已,问郎秀才为何不自己考取功名,郎秀才笑道:“我从无此念头,自然读不进这类文章。” 两人相约次日见面,可贾奉雉看着自己的文章,满心失落,并未赴约,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放榜之日,贾奉雉竟高中经魁。他再次翻看自己的文章,羞得冷汗淋漓,喃喃自语:“这样的文章流传出去,我还有何颜面见天下文人!” 正羞愧间,郎秀才又出现了:“你想中举便中了,为何还闷闷不乐?” 贾奉雉叹道:“我刚在想,用金盆玉碗装狗屎,实在没脸见人,我打算归隐山林,与这尘世永别。” 郎秀才道:“这想法倒是清高,只怕你做不到。若真能下定决心,我带你见一人,不仅可得长生,千年功名也不足挂齿,更何况这意外得来的富贵?” 贾奉雉心动不已,留郎秀才共宿,说要考虑考虑。天亮后,他心意已决,瞒着妻儿,跟随郎秀才飘然离去。
他们一路深入深山,来到一处洞府,洞内别有洞天。一位老者端坐堂上,郎秀才让贾奉雉拜见,称其为师。老者道:“来早了些。” 郎秀才解释:“此人求道之心已坚,望师父收留。” 老者对贾奉雉说:“你既来了,须将尘世之事抛诸脑后,方能有所成。” 贾奉雉连连称是。郎秀才将他送到一处院落,安置好寝具,又给了他一些食物,方才离开。房间整洁雅致,只是没有门扉和窗棂,室内仅有一桌一榻。贾奉雉脱鞋上榻,明月洒下清辉。他略感饥饿,吃下食物,味道甘甜且饱腹感十足。他静静坐着,只觉满室清香,身心通透,仿佛能看清自己的脉络。忽然,一阵刺耳的声响传来,好似猫抓痒,他从窗口望去,竟见一只猛虎蹲在屋檐下。贾奉雉大惊失色,可想起师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