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那你说该当如何?”
这样的询问让一旁的朱允炆满心嫉妒。
在他眼中,自己的皇爷爷从来都是一位果断决然之人,很少询问别人的意见,今日却不止一次向朱允烨询问策略!
“格物致知!”
朱允烨缓缓开口。
格物致知?
朱元璋不解其中含义,投以疑问目光。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了解事情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朱允烨解释,“就如先前说的,为何黄河经常洪水泛滥?是因为降雨量过大抑或是河堤久失维护?若雨水多则多余的水该怎么引流?往哪里引流?若是堤坝老化失修,其原因何在以及应该如何修缮?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实地考察探求答案!”
"那么甘陕地区易受干旱困扰?”
“是因为雨水不足还是因为土地本身不易蓄水所致?若是缺雨则为何?若是土壤特性,则又要怎样改良这种问题?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靠书本能找到答案,必须要亲自去实践才行!"
“这话怎么听着如此熟悉?”
朱元璋皱起眉头深思。
忽然之间,他想起来了——这不是刘伯温临终遗书中的治国良方吗?
一切历历在目。
朱元璋变得兴奋起来:原来自己这位孙儿所说的一切,正与刘伯温留下的遗志不谋而合。
他也极认可这一理念,原先打算是将这方法作为治国准则留给子孙后代。
现看来已无需如此了,孙子已懂治国之道了。
朱元璋凝视着眼前的朱允烨,目光中满是肯定。
这次考核即将落幕,他内心已然有了决定。
虽然朱允炆是长孙,朱允烨为次孙,但两人的差距却显而易见。
不论治国理政或是其他才能,朱允炆与朱允烨相比,简直犹如天地之别——朱允烨才是那颗耀眼的星。
思绪至此,朱元璋不禁轻叹一声,若是朱允烨能成为自己的长孙,该是多么美满!这般一来,何须烦恼继承之事,直接确立他为储君即可,既名正言顺又无需犹豫。
可惜,朱允烨只是次孙。
然而为了大明江山,改变已是刻不容缓!朱元璋决心已定,准备重新安排让朱允烨接任皇长孙的身份,并赋予其监国的职责。
朱允烨展现出来的才智完全配得上一个历练的机会,朱元璋想着趁自己尚在之时给予他这份责任。
他必须学会帝王之道,朱允烨需参与国家管理,付诸行动,方能成长。
此刻的朱元璋目光中透露出非凡的气概。
纵使失败,这偌大的帝国也不是朱允烨可以动摇的;若果有所成效,则可能带来成千上万倍的回报!一个卓越的君主总会引导王朝不断向上发展!
到时,文武百官自会敬服,而朱元璋脑中也浮现起那些共患难的老兄弟们的脸。
不必再担心自己离去之后他们的境遇了。
毕竟,同生共死的战友情谊难以忘怀。
没有威胁后,他又岂会忍心伤害这群陪自己建立天下的功臣?留下一段手足相顾、兄友弟恭的佳话,成为历史上君臣融洽的经典案例岂非更好?
反之,必然招致许多骂声和遗憾!如徐达,实乃不舍杀害之人,看朱允烨意愿如何利用便是,留任则善用,否则便许他个安逸余生就好。
至于蓝玉……
朱元璋鼻中发出一声冷哼,杀与不杀,皆可取决于未来皇孙的想法。
多年来,蓝玉身为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渐渐骄傲自满,暗生异志,但这都已不再是他要担忧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