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了朱元璋眼中,但他却毫无反应,心神早已被朱允烨先前的话语所吸引。
在他的心中,似有一丝灵光闪过,却又无法完全抓住。
以他丰富的阅历,自然明白朱允烨话中的深意。
不必追溯太久远的历史,只看前朝——如果当时没有土地兼并的严重问题,没有那么多人无粮可食,谁愿意造反?难道元朝的刑罚不够严酷吗?其实在很多方面,当时的法律比现在更为严苛,但为什么百姓依然选择反抗?因为如果不反抗,根本无法活下去。
至于两宋王朝,为何能在占据半个天下的局势下持续这么久?不正是通过向商人征收高额赋税才勉强维持国运这么多年吗?
想通这些关键后,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他不禁看向朱允烨,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不曾想到这个年幼的孙子竟能看透这些复杂的政事,心中满是欣慰。
虽然自己的儿子已逝,但有这样聪慧的孙儿在旁,倒也不算遗憾。
然而,让朱元璋料想不到的是,朱允烨的见解还远不止于此。
“皇爷爷!”
朱允烨再次开口,“孙儿认为当今朝廷举办的抡才大典同样存在问题!”
“尤其是用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将彻底危害我大明的根基!”
这一天对朱元璋而言已是冲击不断,朱允烨的话一次次让他目瞪口呆,甚至面对如此触及根本的话语,他的心中居然也没有产生丝毫愤怒之意。
往常若是有人胆敢质疑科举制度,不论是他的皇子还是大臣,都免不了挨一顿重责。
试问谁敢对这项由他一手制定的制度提出质疑?这不是自己脑袋有多少足够他砍的理由吗?
但是今天,朱允烨带给他的惊喜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他已顾不上追究这些话语里的冒犯之处。
不仅如此,他还想要听一听朱允烨为何会对这项他倾注心血、与众多儒学大家共同讨论才定下来的科举制度心存不满。
要知道,当年当八股文的规则出台时,满朝皆称颂此制将成为奠定大明江山万古长存的关键之举。
尽管朱元璋清楚这只是溢美之词,但不可否认,这种形式的确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八股文规定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八大段落,考题全部来源于四书五经的经典原文,严格框定了考试范围。
同时,考生必须熟读这四部经典著作,才能有资格参与考试。
否则连题目出处都无法知晓,又何谈答题呢?
更进一步讲,四书五经本身就是圣人的智慧结晶,包罗万象,自然包含治理天下的道理。
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选出的人才,即使不能辅佐君主匡扶天下,至少治理地方还是能够胜任的!
就好像是用一张渔网捕鱼,八股文便是这张网,用来捕捉那些具备才华和潜力的治国安邦之才。
只要这张网依旧存在,即便某一时期遇到昏庸的君主,也能熬过这段时日,终归会有明君再度出现。
这,便是朱元璋当初推行八股文的根本初衷。
今日却遭到自己的孙儿朱允烨贬得一文不值。
这让朱元璋忍不住想要知道,朱允烨究竟如何得出这样结论?
在一旁,朱允炆亦满怀着好奇之情。
过去,他的师傅们总是一再教导他,钻研圣人的经典便可确保万世之治。
朱允炆也一贯依此而行,未曾料想今日竟听闻朱允烨这般论调。
"哼,这可是皇爷爷最引以为豪的东西,你竟然贬得它一无是处。
皇爷爷得知,定会大怒,那时你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然而,朱允炆心中暗自欣喜,却听见朱允烨言道:
"确实,在孙儿眼中,八股取士之制不外乎一堆废纸。
此制度如何选拔得出有用的人才?不过是一批只会啃书本的呆子罢了。
他们谈及古籍能够滔滔不绝,面对国家大事却手足无措。
百姓的饱暖难道单靠读死书便能实现?外敌强盗是否凭借书卷就能够击退?农时春耕、夏日插秧、秋季收成、冬日储藏的道理难道全由书中得出?黄河溃堤之际,书上教你会抗洪抢险,可抗法在哪,抗至何处,书里却不曾告知!陕西甘肃易发旱灾,当真要夜夜跪地祷告上苍?那些依靠科举上来的文人,只会在那咬文嚼字,误国误民,对黎庶毫无裨益!即便是片刻安逸苟延残喘,对于整体大势也于事无补,到头来终究走向**!"
朱允烨的话使朱元璋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首次对自己过去的决定产生怀疑,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