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里,那亩黑土地默默运转,角落里的人参静静生长,石碗里的灵液无声滴落。+w,e′i`q,u?x,s¨._n¢e?t+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收获,余家村的未来,才真正有了扎根的土壤。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个沉甸甸的、关于温饱和希望的梦想。
短短两天,不,甚至不到两天!
余家村的三百多亩土地被彻底“梳洗”了一遍。
在生存的巨大压力和对粮食刻骨铭心的珍惜驱使下,村民们的效率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收获本身用了不到一天半,剩下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自发地、近乎偏执地投入到“扫尾”工作中。
锄头、铁锹、甚至徒手,人们仔仔细细地将每一寸收获过的土地重新翻了一遍!
土豆地、豆子地、杂粮地……甚至连野菜地的土都被重新筛过。
生怕遗漏了一颗深埋的小土豆,一粒掉落的豆子,一穗不起眼的杂粮。
每一块被翻起的土坷垃都被小心敲碎检查,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像寻宝一样在松软的泥土里扒拉着,捡拾着任何可能被忽略的粮食碎屑。\x~x`s-c~m¢s/.?c·o¨m?
这种近乎严苛的“颗粒归仓”,是荒年留给他们的深刻烙印,是对每一口食物的最高敬畏。
当最后一块地被彻底翻检过第二遍,确认再无遗漏后,除了土豆的其他所有收成都被集中到了村中最大的晒谷场。
又过了几日,晒谷场上摊开的豆子终于褪去了最后一丝潮气,在秋日干燥的阳光下变得金黄硬实,抓一把在手里,哗啦啦作响,带着阳光和丰收的芬芳。
余大石捻起几颗放进嘴里一嗑,脆响过后是满口豆香。
“成了!”他高声宣布。
“豆子晒透了!杂粮也收拾好了!今天,按之前说好的,分土豆、豆子和杂粮!”
八十多亩地产出的土豆堆成了好几座真正的小山!
沾着新鲜泥土的块茎在阳光下散发着湿润的光泽,饱满坚实,那是生命的基石,是度过寒冬最坚实的底气。
看着这庞大的数量,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无法言喻的安心和喜悦。
一百多亩豆田的收获被装在麻袋里,整齐地码放在另一边。
虽然数量也极为可观,但比起土豆山,它们更像是代表“财富”的储备——能饱腹,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交换。`萝_拉¢小/说¨ *最-新¢章?节?更_新_快*
相对较少的杂粮穗子被捆扎好,野菜也收拾整齐堆放在角落,这些是重要的补充,同样珍贵。
余大石站在高高的粮堆前,声音沉稳有力,清晰地宣布了分配方案:
“土豆,是咱们活命的根本!按人头分!不论男女老幼,是咱余家村登记在册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平均分!”
此言一出,人群中那些拖家带口、孩子多的家庭大大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而那些家里人口少、尤其只有壮劳力的家庭,虽然心里有点嘀咕.
觉得小孩子吃不了那么多,壮劳力出力更多.
但看到那堆积如山的土豆,想到土豆才是真正顶饿的主粮,又想到自己家也能分到足额,这点小小的不满也就压了下去。
毕竟,谁家没个老小?
谁又能保证自己家永远人丁兴旺?
荒年教会了他们抱团取暖。
“豆子,是好东西,能换油盐针线,能当口粮补充,但顶饱不如土豆!这东西,按能出力的人头分!满了十二岁的,算半个劳力,分半份!十二岁以下的娃娃,就不分了!”
这个方案一出,之前因小孩也能分到土豆而略有微词的那几户人家,立刻心服口服,甚至有些不好意思。
是啊,小孩不分豆子,省下的份额正好补了土豆均分时他们觉得“吃亏”的部分。
而那些孩子多的家庭,虽然豆子少分了些,但想到自家分到的海量土豆,也毫无怨言。
土豆才是硬道理,豆子更像是额外的“红利”。
余大石这一手,巧妙地平衡了“生存公平”与“劳动激励”,既保证了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土豆),又体现了对劳动力付出的认可(豆子),让所有人都觉得公平合理。
分配方案宣布后,整个晒谷场井然有序。
余大石亲自监督,村里识字的几个后生拿着登记册点名,按户发放。
每家派出代表,带着箩筐、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