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档案中。
对于那些残缺的日文技术资料,她则在小林健一的协助下,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读,力求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经过了数天数夜的艰苦奋战,“82迫攻坚小组”终于对日造九七式81毫米迫击炮的整体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莫兴华在总结会上强调:“同志们,我们对日造81迫进行解剖和逆向工程,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抄袭和仿制,而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要学习它设计上的优点和长处,例如其成熟的结构、可靠的性能以及相对合理的材料运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缺点和不足,例如其工艺相对复杂、对材料和加工设备要求较高等,这些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我们根据地目前的生产条件。”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在充分消化吸收日造81迫技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根据地的实际生产能力、材料供应状况以及八路军的作战特点,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和创新,最终研制出一款性能可靠、威力强大、易于生产和维护、并且适合我军装备的‘晋造82毫米迫击炮’!”
“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八个字,成为了“82迫攻坚小组”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方针。
苏婉则将所有的测绘数据、分析结果、翻译资料以及小林健一提供的参考信息,系统地整理成了一份厚厚的《日造九七式81毫米迫击炮技术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将成为“晋造82迫”设计和试制工作最重要、最首接的技术依据。
一场以“借鸡生蛋”为起点的“红色迫击炮”的自主研发之路,在盘龙峪兵工厂正式拉开了序幕。
虽然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莫兴华和他的团队,己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他们坚信,只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晋造82迫”的怒吼,早日响彻在抗日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