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然便是一桩天大的麻烦了。
因此这驿站他自然是住不得,哪怕再晚,也必须要回长安城里去。
更何况李曦眼看就要进城,他自然要提前回去安排布置一下。
一觉醒来,浑身舒泰,李曦就简单的要了早餐吃了些,然后便在驿站左右的转悠,等待礼部的批文下来。
因为长安为天下之都,所以官员往来极是频繁,而且官员们要进长安,必须在驿站里等候批文,因此这驿站便自然的成了通衢之地,即便这驿站修建的极大,占地极广,屋舍也多,但仍是天天都给挤得满满的。
昨天下午李曦到时,若不是被赤忠这个兴庆宫中的宦官陪着来的,便入住怕都要成问题呢。
只是李曦这一日所见,驿站里人马纷纷的,便不曾安静过片刻,由此可知其熙攘。
而且人家不像李曦这样,就单人独骑而来,人家即便是来述职的,只是来一趟就要走,也要丫鬟仆人的带一堆,至于那些被调入长安的,其排场就自更不必说。
有人来,自然就有生意,因此就在驿站周围就开了许多家店铺,此时李曦一路看过去,发现这些店铺果然部是围绕着这些官老爷及其奴仆下人们的所用所需而开的,而且虽然眼下还是大清早的,这生意却也还都不错,甚至还有几家饭铺专门卖各地风味,极受欢迎,以至于李曦都有些后悔,不该在驿站内就吃了早饭。
而且,看着眼下这熙熙攘攘的,尤其是有家铺子似乎就是专门卖巴蜀风味饮食的,大老远就能闻见一股子别处不曾有的茱萸味道,倒是让李随心里突然一下子就起了些乡关之思。
屈指算来,虽然连长安城都还没进去呢,但是离开蜀州却已经是一月有余了,此时乍一下安定下来,又闻见这股子茱萸气味,直是叫人心里不知不觉就有了些离情别绪。
似乎只是突然之间,那远方的亲人和温馨的庭院就都变得那么令人魂牵梦绕。
扭头往西南方向怅望许久,李曦摇头笑话了自己一番,这才又顺着来路溜达回去。
一直到近午时分,礼部的批文终于算是正式下到了驿站里。
来的是一位穿了青衣的官员,看上去大概是礼部的主事之类人物,手里拿了一大叠的批文,便站在驿站的庭院中挨个儿传唤。
这驿站里住了不少等候进城的外官,此时大家一处等着,有不少人瞥见李曦年轻得有些过分,便套问了一句“这位年台哪里来的?”
,李曦答了是剑南道来的,人家看看他那九品的绿色官服,便也名字都懒得再问,只是虚应故事地笑笑,便扭过头。
见到这种情况,李曦也就只好笑笑,知趣的不再说话。
等着批文进京的这批官员之中,有好几位都穿着绯衣,一看就是地方大员,但此时面对一个小小的礼部主事,却还是执礼甚恭,倒是让李曦感慨了一番,果然,外官在长安最是不值钱的,因为长安最不缺的就是官,地方上一个威风凛凛的刺史大人,到长安来却是连别人家一个门房也未必敢得罪。
天子居停之地啊,指不定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就能把关系给捅到哪位大人物那里去,最关键的是,你要结好人家不容易,要得罪入却容易得多,同样的道理,好名声传起来蛮费力气,坏名声却是一眨眼的功夫就能给你传到要害的地方去。
试想,谁愿意在长安这个老大帝国的中央衙门里留下关于自己的不良言论?哪怕人家只是一个小小主事,回头礼部衙门里一说,三五天就传遍三省六部了,吏部那边的考评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吏部的考评一差,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你这个官儿就没当头啦!因此回头一想,赤忠说的还真是有道i里,这地方还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撒野的。
那主事手里的一大叠批文是按照官职从高到低排列,第一个念到的是一位名叫李昌的官员,原任陕州刺史,显赫的一方大员,李曦拿眼看去,见此人生得仪表堂堂,不过面容和善,想来应该是个雍容有风度的,即便面对那位礼部主事,他的态度也是从容不迫,反而是那位主事对他毕恭毕敬,想来要么是素有名声,要么就是得到了提拔,要留在京中了?这时候听周围人乱纷纷的低声议论,李曦不由得大吃一惊一一原来这位李昌竟然是皇家血脉!李昌,字适之,陇西威纪人,据说是先承乾太子的嫡孙,后来承乾太子得罪,后人皆被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