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斗左共之,孙伯雅你服不服?”
孙传庭咽了咽口水,讪笑道:“皇上,你说共之先生,那臣必须服。+天.禧·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_”
朱由校谑笑地问:“为什么服?”
“皇上,天启元年,共之先生领直隶屯田事,写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当时臣任河南永城知县,在邸报看到这份上疏,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共之先生说,北方地区非常特殊,如果不兴建水利,一年之后容易造成耕地荒废,两年之后农民见状就会背井离乡,数年之后这块地就不再适合耕种了,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容易饿死。
臣当时勘查过永城县各乡镇,验证了共之先生的说法没错。”
孙传庭双眼炯炯有神。
“共之先生提出北方应效仿南方,兴修水利,开荒屯田,引进种植水稻等措施。臣在永城按照共之先生的《三因十四议》,试着行了浚通河流,挖渠和引水,略有小成。”
朱由校背着手,站在窗前,看着夜色。
“左共之的《三因十四议》疏,朕也看过。
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
一议浚通河流,二议挖渠,三议引水,四议修坝,五议建闸,六议设坡,七议地势,八议筑塘,九议招徕百姓,十议选人,十一议选将,十二议兵屯,十三议种田赋额,十四议富民可以拜爵。
都是肺腑良策,而且多是从实践考虑的可行之法。”
孙传庭看着朱由校的背影,心里翻腾不已。
皇上不象那些人说的昏庸懦弱,他心里有大明,有苍生黎民。
他机敏瑞智、心思缜密,坚毅果敢、当机立断,现在已经显现出一代雄主明君的气质。
现在的大明需要一位气逾霄汉、旋干转坤的雄主明君,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比?^)奇?中μ文±网!
迟疑了二十馀息,孙传庭终于开口。
“皇上,臣恳请赦免左共之杨大洪等六人。”
朱由校猛地转过头来,目光如刀剑一般看着孙传庭。
“你是东林党人?”
孙传庭强撑着答道:“回皇上的话,臣不是东林党人。
在臣看来,东林党人只是一个标识,一个像征而已。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东林党人,谁也可以说自己不是东林党人。”
朱由校突然笑了笑,“不要紧张,朕只是跟你聊聊。
你说的没错,东林党只是一个标识。
起初东林党只是以东林书院为纽带的江南士子社团。后来在国本之争中,东林党日渐兴起,名声大噪,于是许多人慕名添加,也有许多人声称自己就是东林党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绍徽,向魏忠贤进献了一本《东林点将录》,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把朝中大臣编成东林党一百零人。
真是愚蠢到家的蠢货!
他不想着如何瓦解东林党,居然还把意见与己不同的大臣们,统统扣上东林党的帽子,再公布于世。
他是嫌东林党名声还不够响,要把许多其实是中立的大臣和士子们都往东林党那边推吗?”
朱由校心里很恼火,魏忠贤招揽的都是一群什么狗屎。
只知道溜须拍马,阿腴奉承,最基本的政治斗争都不会。
朝中许多大臣,天下诸多名士,并不是东林党。
比如前首辅叶向高、刘一燝、韩爌,还有自己的老师孙承宗等人,现在说法叫馆阁派,现代一点的说法叫建制派。
他们曾经多次调和帝党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但都无功而返。
在朱由校的心里,东林党是一群拥有殷实的经济条件,一定的民众基础,想要以士绅代替皇帝当家做主的精英分子。优品暁税枉 更新醉全
他们是大明官僚集团发展到鼎峰后,分裂出的一股势力。
不仅反对皇权,还希望从现有的官僚集团手里夺得权力。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确实带有初级的自由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