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林家小女,点化山河 > 第46章 金线织新梦,玉尺量清溪3

第46章 金线织新梦,玉尺量清溪3

过林晚),双解元光耀门楣,更有这活命兴家的工坊,岂非祖宗庇佑?宗祠乃一族精神所系,香火绵延之地!公利基金,首当用于宗祠岁修、祭器添置、春秋二祭!此乃敬天法祖,不忘根本!”老人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辩驳的宗法威严。

屋内一时陷入沉寂。

敬祖修祠,天经地义,无人能当面反驳。

可不少人脸上还是露出了犹疑和不舍,尤其是那些指望着分红改善家境的。

一成红利(10%)啊!那能换多少盐,多少布,多少过年割肉的铜钱?

林晚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她走到木板前,拿起一块半湿的抹布,擦去“红利分配”的部分,重新画了三道并行的竖线,又在竖线下方画了一个稍大的方框。

“诸位请看,”她手中的细竹棍指向那三道竖线,“此乃工坊红利,如同咱村后岗坡引上高田的塘水。水流充沛,自是好事。”

竹棍移向下方那个方框:“这‘公利基金’,便是山脚那口‘蓄水塘’。”

她声音清越,如同山涧清泉:

“若无蓄水塘,丰水时,水漫田垄,冲垮秧苗,是为祸;旱时,水涸渠干,禾苗枯焦,是为灾。唯有这蓄水塘,丰时储水,旱时放水,方能保得田亩西季无忧。”

她的竹棍在“公利基金”的方框上点了点:

“此一成红利,便是清溪村的‘蓄水塘’。”

“其一,修缮宗祠,供奉先祖香火,维系一族根本,使吾辈心有所依,行有所止。此乃‘敬祖’之水。”

“其二,”她目光扫过那些面带犹疑的汉子妇人,“工坊运转,岂无风险?若遇灾年棉贵,或布价大跌,工坊周转艰难,此‘基金’便可放水救急,保住工坊根基,保住大家伙儿的饭碗!此乃‘防灾’之水!”

“其三,”她的目光最后落在几个挤在门口、踮着脚、掰着手指头似乎在计算什么的半大孩子身上,“村中子弟,若有向学之心,而家贫无力供给束脩(学费)纸笔,此‘基金’亦可酌情支取,助其进学。他日或出秀才,或为良匠,亦是反哺乡梓。此乃‘育才’之水!”

林晚的话语,如同带着奇异的魔力,将冰冷的“一成红利”化作了滋养村庄未来的活水。

她用清溪村人最熟悉、最赖以生存的“水”作比,瞬间击中了所有人的心坎。

“是这个理儿啊!”一个蹲在角落的老农猛地拍了下大腿,“就跟咱那塘堰一样!没那‘顶门仓’蓄着水,筒车转得再欢实,一场大旱不也抓瞎?公中这钱,就是咱工坊的‘顶门仓’!得留着!”

“对对!晚丫头说得透亮!”赵寡妇第一个高声响应,“修祠堂该出!防灾救急更该备着!咱不能光顾着眼前几个铜板,把后路断了!”

“还能供娃儿读书?”抱着孩子的刘婶子眼睛亮了,“这……这敢情好!”

连最精于算计的林老西,也摸着下巴,脸上阴晴不定地变幻着,最终长长吁了口气,嘟囔道:“行吧行吧……‘蓄水塘’,是得有个塘……万一,万一布卖不出去呢?”

林七爷和林三公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赞许和欣慰。

林七爷拄拐起身,环视众人,声音洪亮:“晚丫头此喻,至理也!公利基金,关乎一族根本兴衰,非一家一户之私利可比!老夫在此立个规矩:此基金用途,由工坊管事、族老、里正共议,账目公开,岁末公示!若有中饱私囊者,逐出宗祠,永不录用!诸位,可还有异议?”

“没有!”

“听七叔的!”

“听晚丫头的!”

“就这么办!”

屋内爆发出整齐而响亮的应和声,再无半分犹疑。

一张张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和希望。

章程既定,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里正林守业拿出早己备好的笔墨和按手印的红泥。

林老西当仁不让地坐到一张条案后,面前摆上了他那把油光水滑的宝贝紫檀木算盘。

算珠碰撞的清脆“噼啪”声,第一次在这间充满木屑味和桐油气的老屋里响起,不再是为地主盘剥佃租的冰冷,而是为清溪村自己的女人、自己的产业拨动的希望之音。

“王婶子家,出改良织机图纸并任匠头,技术股一成半(15%),记!”

“李木匠家,出工出力打造织机三架,多纱车五架,作价……按工本股折算,合银……”

“赵婶子,入劳力股,纺纱熟手……”

“刘老栓家,出上好籽棉一百斤,作价……”

算珠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