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难平。
再翻是“堆肥新法详疏”。
从沤肥池选址、深浅宽窄,到秸秆铡切长短、人畜粪尿配比、翻堆时机火候、腐熟度判断要诀,乃至不同时节、不同作物所需肥力差异,皆以图示表格一一阐明。
旁注小字:“肥力如地血,温养在人心。火候差一线,地力损三分。”
张承恩看得入神,仿佛能嗅到那堆肥场上蒸腾的、带着泥土醇厚与草木腐朽气息的热浪。
“桑基鱼塘西时营缮录”更是令人拍案。绘图精细,将冬藏春发、夏盛秋收的循环之道阐释得淋漓尽致。
如何利用冬闲深挖塘泥肥田桑,如何在春汛前加固塘埂、疏浚引水渠,夏暑如何投喂草料、防治鱼病,秋获后如何捕捞、留种、清塘……一桩桩,一件件,非有躬耕亲历、洞察万物生息之眼不能道其详。
尤其那幅“冬藏蓄力图”,冰封之下涌动的生机,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张承恩的目光越来越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他完全沉浸在这由线条、文字构筑的农桑宝库之中,浑然忘却了身侧侍立的幕僚,忘却了案上污损的公文,更忘却了官仪体统。
他时而以指代笔,在虚空中顺着图纸的线条比划榫卯的咬合;时而俯身凑近纸面,鼻尖几乎要贴上那些细密的注释,口中念念有词;时而猛地一击掌,震得书案嗡嗡作响,袖口扫过犹自湿润的墨迹也浑然不觉。
翻至最后一页,上书“因地制宜”,张承恩如遭雷击“因地制宜?当因地制宜!!!好!好!好!”
“妙哉!神乎其技!”他忍不住击节赞叹,声音因激动而嘶哑,“筑塘如筑城,引水如引龙!堆肥如炼丹,桑鱼如太极!此非妖术,乃夺天地造化、蕴生民无穷之力的济世神工!此谱当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为我大胤万世开太平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