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陷入思索。
“我可以做动画演示。”视觉组成员举手,“用抽象角色表现心理博弈过程。”
“可以。”沈逸点头,“但所有演示必须脱敏。禁止出现战队专属技能连招、地图标记习惯、语音指令暗语。”
讨论继续深入。有人提议加入队员的成长故事片段,作为宣传短片的引子。
“比如我们怎么从新手村一路打上来。”林悦笑着说,“说不定能激励新人。”
沈逸手指微顿。系统【潜力挖掘预警】悄然浮现:【非战术信息可增强共情,但需控制暴露深度】。
!他未否定:“成长故事可以做,但重点放在‘决策转变’上。比如某次失败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重构打法。不渲染情绪,只展示逻辑迭代。”
方案逐渐成形。沈逸逐一审核各组提交的初稿,利用【极速学习模块】快速评估内容密度与传播效率。他在互动题库中标记出五道高风险题目——这些问题若被滥用,可能反向推导出战队的预判模型。
“这五题改为备用题。”他下令,“仅在对方提问方向出现偏差时启用。”
视觉组提交的渲染模型引起他的注意。抽象战场中,一条银色轨迹正沿着非对称路径穿行,与他昨日设想的“三重延迟切入”高度相似。
“谁设计的路径?”他问。
“我。”组员回答,“参考了你之前发布的战术图解。”
沈逸沉默片刻。系统提示:【隐藏身份加持】——“外界仍视‘夜莺’为直觉型玩家,此认知偏差可继续利用”。
他点头:“路径保留,但增加两处误导性分支。让观众以为那是主要杀招,实际核心在于第三秒的微停顿。”
方案最终整合完毕。沈逸将其加密上传至合作通道,并附上备注:所有素材需经战队二次审核方可使用。
训练室恢复运转,键盘声再度响起。林悦调试完小游戏界面,忽然抬头:“对了,宣传短片的旁白用谁的声音?”
沈逸正关闭终端,闻言停下动作。
“不用真人。”他说,“用声纹合成,调至中性音色。不露脸,也不露声。”
“可总得有个名字吧?”她追问,“总不能叫‘神秘战术家’吧?”
沈逸站起身,走向窗边。阳光落在战术板上,映出几行未擦净的推演公式。他抬手,轻轻调整了投影仪的角度,让光斑从公式上移开。
“就用那个代号。”他说。
“哪个?”
“z-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