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笔画僵硬得像虫爬。小时候父亲教他写字,说"横平竖直才像人",现在他写的这三个字,却歪歪扭扭地躲在条款的阴影里。
录入系统时,电脑屏幕的光映得他脸发白。"被保险人"一栏,他犹豫了半分钟,最终敲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不敢写父亲——父亲在炼油厂上班,他怕看见"身故保障"那行字;更不敢写爷爷,老人已经不在了,这三个字像根针,会扎穿他最后一点体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提交成功的提示弹出时,办公区的挂钟刚敲过两点。林阳靠在椅背上,突然听见张姐在打电话,说"这份保单得根据客户实际情况来,不能为了业绩硬推"。他捂住脸,指缝里漏出的风带着凉意,像爷爷生前总爱扇的蒲扇风。
下班时,手机收到银行短信:"您尾号xxxx的账户于1月27日17:03存入人民币5327.6元。"
5327.6元。除了大学实习和勤工俭学挣的,严格来说,这是他的第一笔工资,包含转正前的保底和三单提成——大表姐那单提了三百多,母亲的重疾险是亲属单,提成打了五折,剩下的四千多,全来自父亲这单。他想起前两个月没钱买感冒药,硬扛着发烧跑客户,现在终于有钱了,却觉得这数字像条蛇,缠得他喘不过气。
公交车上,他遇见住在对门的王阿姨,手里拎着刚买的白菜。"阳阳发工资了吧?你爸今天去菜市场,硬要给我塞排骨,说你转正了,家里宽裕了。"林阳扯着嘴角笑,心里却像被白菜帮堵着。他知道父亲为啥买排骨——前两个月家里顿顿吃素,父亲总说"我在厂里食堂吃荤菜",其实他见过父亲的饭盒,里面只有咸菜配馒头。
推开家门时,父亲正蹲在阳台擦炼油厂发的搪瓷缸,缸沿磕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回来啦?"父亲抬起头,手里还攥着块旧抹布,"我炖了排骨,你妈说得多给你补补,看你这俩月瘦的。"
林阳盯着父亲的手,虎口处有道新疤,是上礼拜检修管道时被铁皮划的。他突然想起爷爷的手,布满老年斑,却总爱给他剥橘子,说"阳阳跑业务费嗓子"。现在那双手不在了,留下的钱却成了他业绩表上的数字。
晚饭时,母亲把排骨往他碗里夹,说"存着吧,这钱就当是你爷爷给你娶媳妇用的钱吧"。父亲喝着散装白酒,说"转正了就好,以后不用再跟你爷爷借钱了"。林阳扒着饭,突然尝到咸味,才发现眼泪掉进了碗里。爷爷生前总念叨"得给阳阳攒够娶媳妇的钱",现在钱终于以这种方式到了他手里,却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疼。
夜里,他把银行卡放进抽屉,压在爷爷的存折下面。存折上的数字跳得很慢,一笔笔都是老人的退休工资,最大的一笔是去年涨的退休金,老人当时高兴了好几天,说"又能多攒点给阳阳娶媳妇"。
手机亮了,刘主管发来朋友圈截图,是公司公众号发的"新人林阳提前完成转正指标",配着他入职时拍的证件照。照片上的他笑得很傻,还不知道这份工作要拿爷爷攒了一辈子的娶媳妇钱来换。
窗外的风卷着雪粒打在玻璃上,像谁在轻轻敲门。林阳想起爷爷出殡那天,也是这样的风雪天,父亲捧着骨灰盒说"爸,您放心,阳阳会有出息的"。他摸了摸抽屉里的银行卡,冰凉的塑料硌着手心,这5327.6元里,藏着爷爷没说出口的期盼,也藏着他这辈子都还不清的亏欠。
第二天早上,林阳在公司楼下遇见刘主管,对方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下个月给你派个大客户"。他点点头,走进办公区时,看见自己的工位上放着盆绿萝,是张姐送来的,说"新开始,添点生气"。
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在绿萝叶上,亮得晃眼。林阳打开电脑,准备联系新客户,文档里敲下的第一行字是:"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我为您推荐以下方案..."他想,以后的每单都得干干净净的,才对得起爷爷铁盒子里那些毛票,对得起那句"攒着给阳阳娶媳妇"。
喜欢林阳自传琴弦上的年轮番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