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细说大唐大全集 > 第175章完结

第175章完结

(2)封、高退守潼关

封常清领残兵从洛阳败退至陕郡,驻守此地的高仙芝与之会合,陕郡吏民都四散而逃,太守窦廷芝也早已逃到河东。′精~武_暁?税-惘? -唔¨错+内′容!封常清先前轻敌大意,在连吃败战之后,才知叛军不可轻视。他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才知敌人气势很盛。现在潼关无兵把守,一旦遭到叛军出其不意的进攻,长安就危险了。陕郡是守不住了,不如引兵占据潼关,凭险而守,才是万全之策。”

高仙芝认可了封常清的分析,于是领军向西,来到潼关。不料途中就遇上了安禄山的追兵,唐兵队伍不整,狼狈不堪,混乱中人马互相践踏,死的人很多。最后总算摆脱叛兵追击,抢先一步占据潼关。高仙芝立即命士兵抢修工事。因为攻关不成,叛军撤兵而回。

这时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诸郡也都归降了安禄山,朝廷征调入援的诸道兵还未赶到,关中一时空虚无备,人心惶惶。安禄山停在洛阳不继续前进,急于登基称帝,暂时放松了对潼关的进攻。!比/奇-中¢文¨王· ?最-鑫¢章/结?更~新~筷_朝廷做好守御准备,有了喘息的机会。诸道兵也陆续来援。

封常清从洛阳兵败后,希望引起朝廷的注意,不再轻敌大意,便多次派使臣奉表向朝廷报告安禄山的真实兵力情况。不料唐玄宗根本不接见使臣,封常清只好亲自赴长安汇报。行至渭南,受到朝廷派来的使者阻拦,向他宣皇上旨意削去官爵、回高仙芝军以白衣自效。他知道命在旦夕,奉命回潼关后写下一份遗表,一方面提醒朝廷不能轻敌大意,一方面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表文说:“自洛阳城失陷以来,臣前后多次遣使奉表,详述赤心,竟不被陛下接见。臣此次赴京,不是求皇上宽恕的,而是要陈述社稷大计,献破贼之谋。盼望能在宫阙朝堂向陛下倾诉,讨论叛军的兵势,向陛下献上计策,以回报陛下对臣一生的宠幸。岂料长安遥遥,无由谒见,函谷关悠悠,下情难达!臣率兵迎战叛贼,从这月七日交锋,到十三日战火仍未停息。臣所率兵都是乌合之徒,从没受过训练。!秒?漳.结^晓_说+徃^ ?首¢发.但长安市井中募来的兵和渔阳骁勇之师相抗,还是奋力杀敌,血流满野。臣不惧死,愿意冲锋陷阵,死于军前。但臣没这样做,是怕长叛胡威风,灭我军志气。臣已作好准备,臣去世的时候,就是飞骑赴京的那一日。但请陛下听臣诉者有三:一请陛下在都市上将臣斩首,使将领警惕;二请陛下向臣询问逆贼之势,以使军队警惕;三请陛下知臣非贪生怕死之徒,许臣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臣今日用死来上谏,皇上也许认为臣因兵败而妄为诳语,也许认为肝胆相照,忠心耿耿。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视叛贼,不要忘了臣言。臣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国家安宁,叛贼倾覆。臣仰天饮鸩,向陛下上表,生作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倘若臣死后有灵,一定引导朝廷的军队,一举击败寇贼。”

原来,唐玄宗听了监军边令诚的挑唆才对封、高二将不满的。按唐朝制度,将帅在外带兵打仗,要另派宦官监视主将。宦官是遭过宫刑之人,长年在深宫中生活,根本不知军事为何物,但仗着皇帝威风,干预战场,指责主将,引起大家的不满。高仙芝本是由边令诚一手提拔上来的一员大将。这次他出征御敌,边令诚做监军,常常指手画脚,所出主意又多不妥,因此不被高仙芝采纳。这使边令诚非常恼怒。他借入朝奏事的时机夸大战场败状,以此诋毁高仙芝和封常清:“封常清想夸大叛兵力量,动摇军心;高仙芝不但放弃数百里陕地,还私吞军士的粮食和赏赐。”玄宗正为洛阳失守而恼火,边令诚这一番煽动,有如火上浇油,玄宗更为大怒,在不辨明事情真伪的情况下,轻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唐玄宗不但不听封常清上奏军情,还决定在阵前斩首二将。

边令诚一到潼关就宣读敕令,将封常清拉到军前。封常清镇定自若地接过奉旨说:“常清之所以还没有死,是不肯使国家受辱,受戮贼手,如今讨贼无功,我虽死无憾。”他请边令诚把遗表带给皇帝,随即饮毒而死。之后,边令诚命人将其遗体放在芦苇席上示众。这时,高仙芝转身回厅,神情悲伤。边令诚让百余名陌刀手跟着自己,叫住高仙芝:“大人也有恩命。”高仙芝急忙退至封常清饮鸩之处,边令诚大声宣旨,高仙芝喊冤道:“我遇敌败退,罪该当死,但是说我贪污军粮和赏赐,是诬陷臣。”接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