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太宗得到讣闻,很悲痛,对近臣说:“普事先帝与朕,最为故旧,能断大事。/l!u~o-l¢a+x!s_..c¨o^m/向与朕尝不足,众人所知。朕君临以来,每待以殊礼,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闻其丧逝,凄怆之怀,不能自已。”
赵普侍奉先帝和朕,是我们故交中资格最老的人物。赵普对大事有判断,能决断。但他以前有跟朕不对付的地方,这些众人皆知。但朕君临天下以来,经常以特殊的优厚之礼节对待他,赵普也能倾尽忠节为国家效力,真是“社稷臣”啊!听说他病逝,我感到太难受,太凄怆啦,几乎没有办法控制我自己。
说着就流下泪来。左右都受到感动。
赵普这一生有很多故实,在史馆流传,在廊庙流传,在江湖流传。
《邵氏闻见录》记载一事,则可以看作赵普的另一面。说赵普年轻时游历长安,听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被盗,骨骸流入民间。他于是花重金购置这些灵骨,葬在昭陵下。曾经有一个当地富豪,藏有李世民的脑骨,要价很高,赵普很艰难地得到了,一同收葬。赵普此举不同寻常,不必诛心地分析他为何如此做善事,能够收留亡人骨骸,重新下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值得表扬。′1+4?k,a^n?s?h*u/._c!o~m?
“天伦为重,大位为轻”
卢多逊当朝时,为政专断,赵普当朝时,事实上比卢多逊还要专断。当时太宗已经放开言论,而且多次下诏,求言。但赵普要求臣僚们上殿,如有奏章,都要先给他看,奏章中必须删除“诋斥时政”的文字内容,才允许登对。又是那个田锡,正在做谏官,曾经议论此事,但赵普比卢多逊好一点的是,没有责怪田锡,史称“后乃少息”,以后这类事做得少了点。
但他对卢多逊就没有那么宽容。说起他与卢多逊的分歧,很可能源自一个小小的糗事。据说赵普做枢密使时,卢多逊为翰林学士。有一天二人共同奏事,当时太祖刚刚改元名“乾德”,因此对二人说:“这个年号自古以来没有过。”似乎很得意。赵普就从旁边跟着赞美,说“乾德”二字怎么怎么好。但卢多逊说话了:“这个乃是伪蜀时用过的年号。”太祖大吃一惊,赶紧令人检查历史记录,果然,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太祖不免生气,于是拿起毛笔来,在赵普脸上画花脸,一边说:“你怎么才能像人家卢多逊,那么有才!”弄得赵普一个晚上没敢洗脸,第二天见了太祖,太祖命他洗去,他才洗去。!看!书_屋-小*税*惘+ `勉.费\岳-黩/
赵普本来对卢多逊就有不满,这事之后,就更结了个梁子,心中藏了近二十年,最后有了“倒卢”活动。
据说陈桥兵变,太祖第一次进入后周宫殿,看见宫中嫔妃抱着一个小男孩,就问这是谁。原来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文武多人在太祖身旁。太祖问如何对待这个男孩。赵普说:“去之。”最后太祖没有“去之”,而是将他送给了潘美,由潘美养大成人。
事见宋人王巩的《随手杂录》。赵普后来扩大了赵廷美与太宗间的猜忌,直接推动了赵廷美案,对伦理主题,赵普并没有足够敬畏,因此,我相信这个记录是真实的。用小说评论的话说,就是:符合人物性格。
赵普始终没有明白:他在政治上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他在伦理上的胜利。王夫之批评他,更多也是伦理方向的批评。在传统理念中,伦理,大于政治。用王夫之先生的话说就是:“天伦为重,大位为轻。”
这是赵普一生没有参透的义理。事实上,也是近世以来,很多政治家思想家没有参透的义理,或者说,故意不想参透、不愿接受的义理。
《宋论》中的四个观点
《宋论》中,王夫之先生对“赵廷美—卢多逊”大案,给出了几千字的评论,堪称字字珠玑。读懂这一篇史论,对理解传统圣贤理念,理解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甚至,识别“仁人”与“鄙夫”,看清近世身边的大事与小事,从此获得洞察世界的思想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