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厌恶丁谓,对他耗费公帑,推动玉清昭应宫的建设,更心怀不满,但碍于真宗“神道设教”的“总体设计”,他无法中止此事,并且还要跟着一块推动,因此,内心极为郁闷。/餿?飕\暁`税¢网. !冕-废\越·读,到了玉清昭应宫建成,丁谓令人准备酒食在宫观门前的帐幕中,为游人免费提供。但游人越来越多,负责饮食的官员备下的各类免费食品质量很差,史称“多薄恶,不可食”。于是有人到丁谓这里来投诉。
丁谓就到相府宰辅办公室向王旦请示应该怎么办。
丁谓说了一遍,王旦不答。
再说,还是不答。
连说三四遍,王旦就是不答。
丁谓此时已经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只比王旦官低一级,他见王旦如此“傲慢”,不禁鼓勇变色,质问王旦:“相公何以不答?”
王旦这才徐徐回他:“此地不是与人理会馒头夹子处。”
中书省、政事堂,这个地方是讨论军国大事的地方,不是跟人讨论馒头、夹子、二锅头的地方。¨k`e/n`k′a*n*s+h·u′.¢c¢o^m/
丁谓对王旦怀恨在心,多次败坏王旦。
但是王旦德高望重,丁谓要扳动王旦,还没有可能。丁谓也是权谋家,王旦直道而行,要抑制丁谓,也有难度。最后让丁谓倒霉,替王旦扳倒丁谓的,是另一位谋略家,王曾。这是后话。
祸害大宋的“五鬼”
丁谓并不是邪恶之徒,此人治国有术,关注民生,也忠心耿耿;但他在史上的地位,以及史家的评价,却很低。
他是大宋帝国第二十位宰相。与他先后出任宰相的王钦若一样,也是南方人。前此十八位宰相都是北方人。地域不同,是否存在着气质上的差异?是史上聚讼不已的问题。宋太祖似不相信南方人,所以他有遗训:“不得令南人为相。”但真宗不信这个,他越过了太祖的这一道“家法”,连续任命两位“南人”为相。真宗以后的大宋,南人为相的数量超过了北人。事实应该是,自从真宗之后,太祖“遗训”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但令人讶异的是,真宗朝这两位“南人”,加上林特、陈彭年、刘承珪,被时人虐称为祸害大宋的“五鬼”。-齐.盛.暁*说+蛧_ ,追/罪_鑫/璋/劫~似乎证实了太祖“遗训”的“远见”。
事实是否如此?
称之为“五鬼”的“时人”其实乃是“士人”,更具体说,它源于名相王曾的一次奏言。但因为王曾后来的影响力不下于王旦,故“五鬼”说得到了有效传播。但是,当我进入史料中检点这五位大宋名臣时发现,“五鬼”这种评价,作为贬称、严论、“春秋笔法”,可能狠了点。
财务次官林特
且说林特。
林特出生在今天的福建,年少时聪明好学,曾在十岁时带着文章觐见南唐中主李璟。李璟很惊奇,当场出题让他作赋,林特顺利完成。于是被授命为兰台校书郎。进入大宋后,太宗时做到大理寺丞和陇州(今属陕西)通判。名相吕蒙正欣赏他,推荐为三司户部勾院通判。真宗朝时,有一位财政官员管理陕西盐政,有制度变革,地方褒贬不一。真宗就命林特调查此事并给出意见。林特送上来的报告认为:制度变革不佳,既不利民又不利国,请恢复旧制。真宗欣赏这个意见,擢升了他的官职。他在后来管理茶政时,又据实情做了制度调整,让宋代的茶税每年增加收入百余万。
林特从此进入大宋帝国的财政官员系统,成为丁谓的副手,在整个“神道设教”活动中,他都是跟随銮驾的财务次官。
工作中,他发现了丁谓的才干,出于内心的尊敬,他每次见到丁谓一定要施拜见礼,一天之中有时要见三次,每见一次就要拜见一次。这种毕恭毕敬被后人称之为“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