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妥当后,康熙八年,康熙召鳌拜进宫,被那些少年侍卫当众擒拿,遏必隆也被缉拿。/l!k′y^u/e·d`u¨.^c~o?m+但是,擒拿鳌拜牵扯的事项太大,为了稳定朝廷,康熙对鳌拜从轻发落,免除了他的死刑,改为囚禁,直至病死狱中。对遏必隆也是从轻处治。
既是忠臣也是权臣的鳌拜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战南北,战功赫赫。顺治朝,鳌拜得到了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信任和重用。顺治去世后,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康熙八年,鳌拜因飞扬跋扈,把持朝政,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个功臣也是忠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并且对主子矢志不渝;后半部分却是专擅弄权,最终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第12章 圣祖 康熙(2)
康熙为什么对科学如此热衷
要说康熙为什么能够开创一世的盛业,他的秘诀应该就是学习二字。-r`u`w_e¨n^x~s!.`c_o,m·正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给了康熙养料,让他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康熙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他的母亲也在他10岁的时候去世了,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要经历这么大的打击,心里该有多么痛苦。正是幼时的这种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的精神。
康熙是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无论是出巡还是狩猎,他都会手捧一册书,就是到了60多岁的时候,也还是手不离卷。
康熙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自从他患疟疾得到西药金鸡纳霜后,他就对西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命人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验药品。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因为他自己曾经得过痘症,所以对此深有体会,他先给自己的子女种痘,给世人看种痘的好处,后来,种痘就流传开来了。
康熙帝很喜欢数学。耶稣会士法兰西人白晋、张诚,葡萄牙人徐曰升等,每日(或隔日)在紫禁城养心殿,用满语向康熙帝讲解几何学、代数学和三角学。¢微·趣~暁~税- ^追·蕞¢新_璋.节?当康熙帝到瀛台或到畅春园时,他们也随同前往。讲完之后,康熙帝背诵定理,并做习题。康熙帝重视天文学。他命耶稣会士、比利时人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让南怀仁将观象台旧仪器加以改造。他亲自观测日蚀,南巡至南京,登观象台,观察星象。他主持编著了《数理精蕴》(传入中国的西方数学)、《律吕正义》(记述传入中国的五线谱)等书,对后来天文学、数学与音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康熙帝喜欢亲自做科学实验。他为了观察风向,在宫廷院中设立小旗,用来查看风向、风速,还在一些地方设点测风,又命各直省做晴雨风雪奏报。从中得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的结论。他对人体解剖学有极大兴趣,还亲自解剖冬眠熊。他在58岁那年,巡视永定河,亲置仪器,定方向,钉桩木,做测量记录。康熙帝亲自主持,历时三十年,在各地实测的基础上,用近代方法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即全国分省地图。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人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但也正是这种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打下了基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康熙为什么要去五台山
顺治帝在他的爱妃董鄂妃去世后,没过多久,他也早早地见他的爱妃去了。但是,因为之前他有信奉佛教的事情,有人便演绎出来说顺治帝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当和尚去了。而在康熙朝,康熙曾四次去往五台山,这就更加让人们相信了顺治确实是出家了。那么,康熙到底是为什么要去五台山呢?真的是去看望他的父亲吗?
康熙有一首诗:“又到清凉境,涁岩卷复重;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言辞间非常悲切,而这首诗是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时写的,有人便推测说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的时候,顺治帝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