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陈默调出模拟动画,“单枚‘点穴蜂’的‘飞针’散布范围可能很大,但几十枚齐射,覆盖的空域就是一个巨大的‘死亡漏斗’!只要‘剃刀’钻进来,撞针的概率极高!我们不需要百发百中,只需要效费比足够高,让它不敢来!”
---
二、军工大摸底:从“听响”到“飞针”的极限挑战
“天网哨兵”获得最高优先级预研许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军工大摸底在多个绝密基地同步展开,核心是验证两大子系统:被动探测的“天眼”和动能杀伤的“蜂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眼”组(李思远挂帅,联合电子侦察、红外、雷达专家):
被动侦听阵列:奔赴某电子侦察卫星地面站,对现役最先进的多波段被动接收系统进行“魔改”。核心是开发能捕捉“剃刀”特有宽频噪声(尤其是等离子鞘套振荡特征)的新型滤波与特征提取算法。李思远将“鞘套通信”的特征图谱识别和“蜂群意志”的抗噪融合能力发挥到极致。难点在于信号极其微弱且淹没在宇宙背景噪声中。解决方案:利用在轨“牧蜂哨所”作为移动侦听点,多点协同,交叉定位! 实测中,成功在数百公里外捕捉到模拟“剃刀”靶弹(速度8马赫)的微弱特征信号,定位精度大幅提升!
数据融合中枢:在超算中心搭建专用“蜂群意志-天网版”平台。硬件堆到极限,算法反复优化。面对海量、异构、低信噪比的探测数据流,ai必须在毫秒级内完成关联、去噪、轨迹预测!最终实测:对模拟“剃刀”的预警时间稳定在25-35秒!远超现有体系!
“蜂针”组(王浩主导,联合导弹、材料、火控专家):
“点穴蜂”弹体:目标是廉价、可量产。弹体直接采用成熟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类似增程火箭弹),结构简化到极致,外壳用碳纤维缠绕(成本可控)。制导系统只保留高精度激光陀螺仪(“巡天”技术下放)和指令接收单元,成本压到最低。
喜欢重生80:我的军工记忆有点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