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云州之后,距离过年仅剩半个月,但萧鼎并没有急着回京都,而是留在了云中郡。.白\马_书-院_ !首+发*
云中郡,这是云州四郡之一,也是由陷阵营和虎骑共同驻守的一个郡。
这里是唯一一个郡守没逃跑的郡,也是萧鼎杀人最少的地方,还不到一千人。
云中郡不止郡守没有逃跑,守将也没有逃跑,甚至下辖的十五个县的县令,还剩了五个。
萧鼎接管云州的过程中,这个区域也是最安稳的。
萧鼎之所以不着急回京都,主要是想见见这两个没逃跑的郡守和守将。
“耿继辉、耿继波,拜见萧王。”
来到萧鼎面前的二人,年龄都不算大,也就二十五六岁,是兄弟俩,出身云中耿家。
不过到了他们这一代,云中耿家也只剩他们兄弟俩了。
哥哥耿继辉,是云中郡守将,弟弟耿继波,是云中郡郡守。
这都是锦衣卫搜集来的消息。
“起来吧,坐。”萧鼎淡淡的回了一句。
“谢萧王。”x2。
兄弟二人道谢后起身,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
“你们两个为什么不跑?”
“回萧王,我们兄弟没必要跑,再说跑又能跑到哪里去。
而且就算到了靖王身边,也没有我们兄弟得位置。_微¨趣,小?税\惘. ·哽-欣*罪/全¨”
穿着劲装的耿继辉开口。
“你们兄弟有治理之才,也有守护一方平安的能力。
为什么靖王身边没有你们的位置?”
耿继波按住正要开口的耿继辉,然后起身对着萧鼎行了一礼,解释道:
“兄长是直肠子,还请萧王恕罪。”
萧鼎不在意的挥了挥手,然后示意耿继波继续说。
“正如萧王所言,兄长自幼习武,粗通兵法,守护一方平安毫无问题。
在下自由读书,略懂治理之道。
之所以没逃,主要原因是在下和兄长并不在萧王的清查范围之内。
按照萧王以往占领城池的惯例,会根据官员的品行以及政绩决定是否顶罪。
兄长虽然是一郡守将,但从未克扣过麾下士兵军饷,也未曾倒卖过军中粮草和器械。
更没有对进出百姓收税。
在下的能力有限,但从未巧立名目,向百姓收取苛捐杂税。
对有罪之人也从未有过偏袒。
所以没必要逃跑。
靖王丢了云州各小半个靖州,逃走的大小官员很多,以靖王现在掌控的领地,很多人注定会闲赋在家。`0_0/暁\说′惘¨ ?冕^肺·跃/犊+
在下和兄长,必然会成为其中之一。”
萧鼎点了点头,耿继波前面说的那些虽然有毛遂自荐的成分,但说的确实是事实。
继续问道:
“你们兄弟有才能,为什么在靖王麾下会成为闲赋在家的一员?”
耿继波笑了笑,神色中带着一丝自豪道:
“云中耿氏,以耕读为生,以武传家,家规严苛。
其中一条是,入仕,切勿贪污,为民,则善待百姓。”
萧鼎点头,当官不让贪污,没当官就是民,这个民,自然不是指普通平民百姓。
耿家有家传,祖上也风光过,有自己的田产,善待百姓指的是有百姓租种他的田地时,收地租的时候不要压榨百姓,这是善待。
这种人,在官场称之为清流,在民间,称之为大善人。
“云中耿氏早已没落,想必萧王也能猜到原因。
到了这一代,家中只剩在下与兄长二人,家父去世之前,交给我们一块玉佩,说是可以为在下与兄长谋个一官半职。
在下与兄长为父亲守孝三年,三年后,带着玉佩去了靖王府。
从靖王口中得知,祖父与老靖王私交颇深。
靖王在得知在下和兄长的诉求之后,将我们安排在云中郡,起初只是一县县令和守将。
在任期间,在下和兄长竭尽所能治理一方。
可因为治下百姓太穷,在下和兄长既不收入城费,也不答应增设苛捐杂税,惹恼了上官。
在下任县令的时候,治下百姓只有三千户,不到一万五千人。
云中郡,本就是下郡,别说在云州,就是放眼整个大魏,都是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