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开局吸引狄仁杰 > 第147章 麟德殿·烛影玄思

第147章 麟德殿·烛影玄思

——是西域商队带回的汉代拓片

画中匠人持斧丈量土地,脚下的田垄竟与本朝“均田制”的“口分田”划分法如出一辙

“玄甲会的人,怕是每朝每代都在做同一件事:

把‘护民之术’藏在律法、农书、匠作里,借能臣之手推行,却隐去自身痕迹。”

武则天忽然冷笑一声,指尖划过《商君书》里“废井田

开阡陌”的条文:“难怪商鞅车裂前曾言‘吾志已入田亩’

原来背后有玄甲会‘护脉’

——可他们为何不自己站出来?偏要借他人之口、之手?”

“陛下,”

林渊忽然想起碎叶城的胡商说过的传说

“西域百姓传,玄甲会的人自称‘地脉之螟蛉’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他们不是‘创造者’,只是‘背负者’

把前代护民之法传给后世,藏在律法、农书、甚至老百姓的口头禅里。”

“就像陇右的坎儿井,明明是汉代屯田卒所修

百姓却说是‘玄衣人夜授’。”

狄仁杰补充道,指尖划过舆图上的“屯田”标记,“臣查过《汉书·西域传》

屯田令颁布前三月,曾有‘玄衣使者’入敦煌,教匠人制‘竖井架’

——那正是坎儿井的核心工艺。”

殿外更鼓敲过三更,武则天忽然起身

走到窗前望着长安的万家灯火

——夜市的灯笼映着归人的影,巷口的粥铺还飘着热气。

她忽然问:“狄爱卿,你说这玄甲会护了千年,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民脉不断’。”

狄仁杰望着烛火,镜片映出瓦当上的“玄”字

“战国时护着百姓不饿肚子,秦代护着田亩不分错

汉代护着商路不断绝,到了本朝……

护的是陛下治下的‘民安即国泰’。

他们不图名,不图权,只图每代人都能把‘护民’的法子,多传下一程。”

林渊忽然想起武三思在碎叶城刻的“护民砖”

——那砖里掺着麦种,寓意“护粮即护民”。

他摸了摸腰间的龟甲残件,忽然道:

陛下,臣请命先查汉代桑弘羊的‘平准法’

——当年桑大人在长安设‘平准署’

物价高低皆有定规,百姓说‘天上有星斗

地上有平准’,可桑大人下狱前曾密书‘玄衣人曾赠《物价策》’……”

“准了。”

武则天转身,案头的《贞观政要》被夜风吹开

“去查吧,记住

——玄甲会若真护的是‘民脉’,便是朕的‘暗桩’。

但需警惕:若有人借‘护民’之名,行‘乱政’之实……”

她指尖抚过龙案上的青铜蝉,忽然轻笑

“朕这朝堂,容得下为民请命的‘玄’,却容不下窃国弄权的‘玄’。”

狄仁杰与林渊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然

——玄甲会的“护脉”

从来不是站在朝堂之上

而是蹲在田垄之间、混在匠人之中、藏在每一条让老百姓活得更稳的律法里。

就像此刻麟德殿的烛火,明处是君臣论政

暗处却是千年来无数“玄衣人”把护民之法,悄悄缝进了朝代更迭的衣褶里。

“陛下,”

狄仁杰忽然想起洛阳小娃画的“护民图”,歪扭的斧头上顶着太阳

“臣有个不情之请

——若查明玄甲会历代护民之法

能否将其编入《大唐民典》?不为记功

只为让后世知道,所谓‘治世’,从来不是一人一姓之能

是千万人护着、传着、守着的‘民本’。”

武则天望着窗外渐亮的星子

忽然想起太宗皇帝临终前的叮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民为镜,可以知得失。”

此刻指尖划过瓦当上的“玄”字,只觉这千年未断的纹路

竟与“民本”二字,在烛火下连成了一线。

“准了。”

她忽然轻笑

“不过此事需隐去‘玄甲会’之名

——就说……是历代能臣贤士的‘爱民遗策’。

毕竟比起一个神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