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十万大军从汉水上游出发,沿着河流向西,利用水路运输粮草,穿越秦岭余脉,途径淅川、丹江谷地,短短三日之后,十万大军便己迫近商州边境。!狐*恋·雯_学_ ~免?肺_越′独,
但到达这里之后,洪承畴的部队突然改变了策略,
他任命曹文诏为先锋,脱离大部队先行出发,自己的大军则拖后。
曹文诏率领的队伍是关宁铁骑,善于突袭和进攻,但这次他一反常态,反而采取了稳扎稳打的行军方式。
每日只行军10~20里,每到一地必先安营扎寨,修建壕沟,
前锋斥候更是派出去10里之外,每日清晨出发探路,利用轻便马匹重点侦察敌军据点、水源、道路宽窄及潜在伏击点。
侧翼斥候左右两翼各派10人,分散搜索密林与山道,防止被山贼偷袭包抄。
另外还让斥候伪装成商人、樵夫混入沿途村落,打听山贼的动向,——当然这一点没成功,夏文嘉己经把沿途村落的百姓转移了。
曹文诏的部队,每日行军节奏是这样的:清晨五更(5:00-6:00)斥候先行,主力部队列纵队行进,为了防备“妖怪蜘蛛”的偷袭,每列士兵距离两米以上,火器兵居中,骑兵牵着马殿后。
上午至正午(9:00-12:00),避开烈日,行军速度放缓,走上5~6里,7~8里就开始设寨修整。¢看\书^屋?暁.说′王? ·追~醉¨新+璋^踕,
午后至黄昏(14:00-17:00)挖壕沟,挖土坑,每个士兵自己的坑自己挖,准备麻袋装土,随时防备妖怪来袭。
PS:——就像是一大群地鼠!总之挖的漫山遍野全是坑!
营地的建设也优先选择林地,因为在茂密的树林中“蜘蛛”不好在头顶盘旋。
......
话说某一天的清晨,曹文诏的部队刚刚饱餐战饭,正要出发,
派出去的斥候忽然一个个的疯了一样骑马跑回来,一边飞奔一边大喊一边左顾右看的寻找曹文诏,
(为了防备可能的轰炸,不穿盔甲,不设军帐,曹文诏隐于普通士兵之间。)
“大人在何处?”
“大人在何处?”
“我们发现山贼的踪迹了!”
曹文诏从士兵群中站出来:“山贼在哪里?还有多远?”
......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素以凶狡骁悍著称。先后隶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点灯子、张飞、红军友等流寇首领,全是被他干掉的,
当时有句谚语: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跳。
真实的历史当中,数万流寇在湫头镇埋伏了曹文诏的部队,曹文诏左右跳荡,亲手杀了几十个流寇,辗转拼战了几里路,最后体力不支,拔刀自杀而死。^优·品\暁-税?蛧^ ′蕞!芯*漳_节^耕-歆^快`
洪承畴听说这个消息后捶胸痛哭,崇祯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左都督,并让有司为他立庙,每年春秋予以祭奠。
......
扯远了,接着说现在,
曹文诏的侄子参将曹变蛟、守备官曹鼎蛟,麾下大将艾万年、柳国镇等人也纷纷站出来询问山贼的情况。
他们发现这群山贼也太不靠谱了,真的!
在古代的战场上信息都是很模糊的,在广阔的大地上,没人知道敌人会在什么时候、从那个方向出现,
再高明的将领也只能通过信息分析敌方的情况,
主帅想要知道战场的详细情况,所以自古以来行军打仗莫不是斥候先行,
双方斥候互相接近、试探、拼杀,发现各种蛛丝马迹,再经过判断、分析把情况汇报给主帅。
所以不管那方势力的斥候,莫不是军中精锐,
斥候的成功与否,也首接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败。
但这群山贼压根儿没有斥候这种单位,曹文诏手下的斥候差点一口气钻进山贼窝:赤日初升,他们看到前面亮闪闪一大片,一群山贼正在做饭。
热浪裹挟着蝉鸣扑面而来,曹文诏扶着腰刀,面色凝重:“山贼有多少人?”
“最少五千!”
“可曾看清旗帜,何人率领?”
“有军帐,没有旗帜。”
“装备如何?”
“启禀大人,山贼装备精良,但多数喽啰还没有穿戴铠甲。”
“可曾看到那种‘妖物蜘蛛’?”
“没有!”
旁边的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