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李某不过杀了几个文人,暴露了压制士人的意图,就引发如此轩然**,连陛下都想妥协。\s.h′u?q·u?n′d_n¢s..^c,o·m-”

“更何况,如今大明的文官势力尚未结成派系。到了后世,反倒成了盘根错节的毒瘤,深植于大明内部。”

“陛下可曾想过,若是将来由无能之君继位,如何能与他们抗衡?”

“哪怕只是提出收回贸易权为国有,恐怕就会招来无数文人指责违背祖制、与民争利。”

朱棣听完这番话,顿时如晴天霹雳,完全醒悟。

也终于明白李武为何对文人痛下**。

"先生所言极是,所行无错,是朕目光短浅!"

"为了大明的未来,任何牺牲都值得!"

"所以先生但有所需,朕定全力支持!"

...

次日,朱棣在朝堂上公布李武的奏疏,宣布立即施行新政。

此令一出,整个大明顿时掀起惊涛骇浪!

风起云涌,万象更新。

新政出台后,先前隐匿的文人纷纷跳出来激烈反对,甚至不惜以命相搏。

然而毫无作用。

翌日,朱棣再次宣布,所有政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违者格杀勿论,情节严重的诛灭三族。

朱棣掌控军权,**迅速而血腥。

但这场变革触及了所有世家和文人的利益,阻力超乎想象。

尽管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但在执行过程中依旧遇到重重阻碍。

第三天,李武站在北京城头,眺望北方胡人之地。

此时朱棣匆匆赶来,神色忧虑地说:

"先生,顽固分子已尽数清除,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文人的反抗只会更猛烈。这局面棘手得很,朕想听听国师的意见。"

李武听后转过头,神情平静。

“从奢华到简朴不易,但从简朴到奢华却很简单,这些人之所以抗拒,除了那些世家大族,大多不过是难以适应身份的变化罢了。”

“归根结底,不过是对失去特权心存不舍。”

“接下来只需以强硬手段应对表面的反对即可。”

“我并未赶尽杀绝,已留有余地,文人的地位依旧稳固,时间一长,他们自会接受现实。”朱棣听完李武的话,轻轻颔首。

不错,我的政策一旦推行,必然招致强烈反弹。但正如李武所说,多数反对者并非真心以命相搏,他们苦读多年才成为秀才,怎会轻易赴死?不过是对失去特权感到不舍罢了。

即便没了这些特权,他们的生活与地位仍远超常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终会适应新政。

唯有那些掌控大量资源、培养众多秀才举人的世家门阀,才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李先生,”朱棣忽然又开口,“寒门子弟无须过多担忧,他们本就无力掀起波澜。但各地的世家门阀却非寒门可比,如今仍在暗中阻碍我的改革,不知该如何处置他们。”

“朕曾想过严惩,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北平尚可,偏远之地官府与门阀勾结,恐难以解决。”

李武闻言笑道:“只需盯紧各地显赫家族即可,其余不足为虑。”

“至于他们可能的激烈反应,有我在,陛下无需过分忧虑。”

朱棣听罢微微点头。

他当初敢于坚定推进改革,一是因看到了明朝的未来,二是因为有李武在侧。

李武乃国师,有他在,朱棣相信任何混乱都能平息。

然而,这是作为燕王时的想法。身为皇帝,他必须顾及更多事务。

朱棣愁眉不展,李武心知肚明他在忧虑什么。

虽则李武并不在乎身后名声,但理解朱棣此刻的顾虑。他微微一笑问道:“陛下可是担忧日后被文人如商纣、秦始皇般诋毁?”

朱棣坦承道:“正是如此,一想到此事便心烦意乱。”

李武宽慰道:“陛下无需为此忧心,有我在,无人敢污蔑陛下。”

朱棣叹气道:“可先生年岁渐长,怎能长久留于朝堂?况且……”话未说完便止住了。

李武明白他陷入执念,无奈地摇摇头,轻笑道:“若陛下实在介意文人的非议,我倒有一法,可让这些人闭口。~小·说′宅* \最,新′章~节~更,新`快-”

朱棣精神一振,急切询问详情。

李武道:“只需建立不朽功业即可。”

此言一出,朱棣又是一惊。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

李武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