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26章 曹魏硬骨头列传:权谋场里的耿直突围

第126章 曹魏硬骨头列传:权谋场里的耿直突围

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年),清河郡的演武场上,十七岁的崔琰正一剑劈断碗口粗的柳树枝。-1¢6·k-a-n.s!h·u_.¨c¢o!m_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麻布短打,腰间挂着半旧的青铜剑,头发用草绳随意束着,活脱脱一个乡村武痴。直到 23 岁那年,他突然被推举为乡正,看着衙门里堆积的《论语》竹简,突然一拍脑门:"靠拳头能打服人,靠道理才能管好人啊!"

这一悟,就是六年苦读。29 岁时,他居然带着几个兄弟拜入郑玄门下,成了名震山东的大儒。可惜赶上黄巾之乱,老师带着他们躲进不其山,结果粮食断绝,郑玄无奈遣散学生。崔琰背着半套残卷,从山东走到安徽,又从江苏晃到湖北,整整四年才回到老家,鞋底子磨穿三双,却把《诗经》《尚书》背得滚瓜烂熟。邻居见他整天抱着琴摆弄,背后嘀咕:"这小子怕不是读书读傻了?"

初平二年(191 年),袁绍的征召令送到清河,崔琰一拍大腿:"终于能试试拳脚了!" 结果刚到冀州,就撞见袁军挖人祖坟充军粮,尸骨散了一路。他当场冲进中军帐,把笏板往桌上一摔:"孙子说过,士兵不教化,武器不锋利,打仗就是找死!您看看这路边的白骨,老百姓都盼着您学周文王埋枯骨,不是看您挖人祖坟!" 袁绍脸涨得通红,半天憋出一句:"先生说得对,赏骑都尉!"

建安五年(200 年),袁绍在黎阳屯兵十万,准备和曹操决战。崔琰又来泼冷水:"天子在许都,百姓都盼着王师,您不如守好地盘,发展民生,搞什么决战?" 袁绍当场甩袖:"书生懂个啥!" 结果官渡惨败,吐血而亡。临终前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早听崔琰的,何至如此!"

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打下冀州,拉崔琰当别驾,兴奋得像捡到宝:"刚查了户籍,冀州能征 30 万兵,这下兵源不愁了!" 崔琰却板着脸:"明公啊,天下分裂这么多年,袁家兄弟打得冀州尸骨遍野,您不先安抚百姓,反而算着征兵数,这是百姓想看到的吗?" 曹操当场愣住,周围宾客大气都不敢出,只见他突然起身作揖:"是孤考虑不周,先生教得好!"—— 能让曹操当众认错的,整个曹魏找不出第二个。

曹丕当世子时,天天带着侍卫去打猎,车马践踏农田。崔琰直接写了封千字长信,从《尚书》骂到《春秋》:"袁本初家那么有钱,儿子们天天打猎享乐,结果怎样?亡了吧!现在主公在前线拼命,您却沉迷打猎,对得起谁?" 曹丕吓得够呛,赶紧烧了新做的猎装,回信跟小学生写检讨似的:"猎装已烧,以后出门一定先请示!"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崔琰推荐了老实人杨训。·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曹操称魏王后,杨训按规矩写了篇赞美文章,结果被喷子们骂 "溜须拍马"。崔琰不服,把杨训的草稿拿来看了眼,随手写了封信:"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意思是 "文章写得还行,只是世道总会变的",结果被人断章取义,举报 "心怀不满,诽谤朝政"。

曹操气得拍桌子:"好你个崔琰,敢暗讽我!" 先罚他做苦役,又派人监视。使者回报:"崔琰对宾客虬须直视,跟要吃人似的!" 曹操咬咬牙:"赐死吧。" 临终前,崔琰望着自家院子里的老槐树,想起年轻时舞剑的样子,苦笑道:"早知道还不如当个山林野人呢。"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年),毛玠站在鲁阳城头,看着南边刘表的旌旗,冷哼一声:"政令不明,早晚玩完。" 转头北上投奔曹操,第一句话就震住全场:"如今天下大乱,袁绍、刘表看着地盘大,其实都是虚胖。明公您得奉天子以令不臣,屯田积粮,把经济搞起来,才能笑到最后。" 曹操当场拍板:"治中从事就你了!"—— 这眼光,比荀彧的 "奉天子" 之谋还早了两年。

曹操当司空后,毛玠和崔琰搭档管人事,搞出一套 "道德 kpi":不管你多有才华,德行有亏就别想当官。曹丕当五官将时,亲自来找毛玠:"我有几个亲信,麻烦安排个职位?" 毛玠直接拒绝:"您的人资历不够,我不能坏了规矩。" 曹丕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悻悻而退。

后来大家嫌东曹(管选拔的部门)太严格,联合上书撤销东曹。曹操却玩起了文字游戏:"日出东方,东方为尊,东曹怎么能撤?" 反手把西曹砍了,毛玠的地位可见一斑。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身居高位却穿布衣吃素食,把赏赐全分给穷亲戚,家里连多余的粮食都没有。

崔琰死后,毛玠心里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