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忠作为朱棣身边的大将。
参与过靖难之役,也知道朱棣一生之中最大的阴影是什么。对于这些事情,他都十分的了解。现在,听到里面这个自称为‘朕’的人,以及他说的这些事情,好像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啊。听到这里,樊忠也想起了当时的一幕幕。那个时候还是燕王的朱棣,带领的大军进入了京城。也就是现在的金陵。他当时一直是以清君侧的口号来行事的。然而当他来到了皇宫之后,却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只在一侧的偏殿之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已经被火烧得面目全非了。根本分辨不出来是谁了。朱棣当时也是清楚的,这种极有可能就是一个障眼法,是朱允炆随便找两个人假扮他,穿上他的衣服,制造出一个被火烧死的假象。只不过,朱棣已经掌握了京城,他目前要做的就是快速的稳住局面。所以,他对外是宣布了,说朱允炆已死。然后他为了实现他清君侧的名义,就杀了许多的建文朝的文官,以及相关的人。方孝孺就在其中。朱棣再经过一系列的手续和礼仪流程,成功的登上了皇位。然而,他心底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得位正与不正的问题,朱允炆的下落等。这是他心里的一个结。即便是他后来修《永乐大典》也是为了彰显他得位是正的。这是他对外的一些说法,他自己则是一直对朱允炆有一个猜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阴影,他觉得朱允炆应该是没有死的。所以,朱棣先后派出了很多人在大明各地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不仅仅加大了锦衣卫的权力范围,还成立了镇抚司,东厂等部门,表面上他们是特务机构,其实暗中还肩负着寻找朱允炆下落的使命。与此同时,朱棣在大明的陆地疆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他很担心朱允炆逃往了海外。因此,他派出郑和下西洋,在海上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却没有想到,朱棣的这种寻找,阴差阳错的造成了一个后世佳话,郑和下西洋也被历史上称为最伟大的一次壮举,还给大明带来了万国来朝的盛况。但朱棣的心中还是对于朱允炆的下落是一个心结。因为,他就怕朱允炆什么时候出现,会对他的皇位不利,会让人觉得他的皇位是在侄儿的手中抢来的。樊忠是朱棣的亲信,他十分清楚朱棣的心里想法。朱棣一生兢兢业业,表面上来说,他是永乐大帝,他创造了永乐盛世,其实在他的心目中,一直还是在和朱元璋较劲,他觉得朱元璋当时不把皇位传给他是一个错误,他从侄儿的手里夺过来了。他创造了如此盛世的局面。每一次,朱棣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盛况之后,他都会去当祖庙去和朱元璋述说着这些事情。樊忠作为朱棣身边的亲信,对于这些事情都很了解。可以这么说,朱棣创造的这种局面,其实极大可能就是一种巧合。如果,朱元璋直接将皇位传给他,或许朱棣还不一定会如此的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每一次北伐都御驾亲征。而现在朱棣刚刚觉得自己可以和太祖朱元璋交代了。他有了一个可以让大明变得更好的继承人了,他可以安安心心的放下心里的石头了。他只需要去打败马哈木就行了。却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朱允炆居然回来了。他回来,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谁都无法预料。建文帝毕竟是太祖朱元璋亲自传承的皇帝。属于国之正统。而燕王这边,怎么说也是旁支,也没有得到朱允炆这边的直接禅让。这史书上面会怎么写? 还是会说朱棣的得位不正。樊忠现在的心里无比的纠结。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朱允炆出现了?徐辉祖要投靠他了。徐辉祖作为一个身份特殊的人,就算是他失去了权势,可是他的身份还在。他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有朱允炆的身份认可,朱允炆只要一亮相,他又可以得到重用了。樊忠现在甚至有些怀疑自己。他是要忠于大明的人,现在大明出现了两个皇帝。他该忠于谁?这个问题将直接决定他杀不杀徐辉祖。甚至是杀不杀朱允炆。如果他选择朱棣,那么徐辉祖该杀,这是朱棣的命令。如果他选择朱允炆,那么徐辉祖不该杀,甚至他还有义务扶持朱允炆上位。想到这里,樊忠真的犹豫了。他没有任何的动作和声响,也没有下达指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