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名字在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响亮。
三杨他们对于这个人,只是有一点点了解。此人,先前因为劝谏朱棣不要一直好战,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国内的建设上面来。当时,整个朝堂上,其余人都不敢劝朱棣,都怕他。只有这个于谦,十分的硬气,敢直言出朱棣的错误。也可谓是一个不错的汉子。当时,朱棣准备杀他,朱高炽那个时候是太子,也是跪在地上,出言劝了许久。朱棣后来也没有杀他,只是让他随军养马,朱棣要让他看看,自己的雄威,看看是怎么打败马哈木的。朱棣可能不知道,马哈木是多么的狡猾,他居然亲自潜伏在朱棣的军中,成为了一个马夫,不仅仅对于朱棣的军中大事全部知道,也在这个过程知道了朱棣的军中有于谦这个人。马哈木觉得于谦是一个人才,一心想要拉拢他。可是于谦即便是被打压,依然是不愿意背叛大明。当然,马哈木没有自报家门,只是说给于谦一个出路,在前线养马随时都有可能死。于谦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马哈木,就以为是一个普通的马夫。两人还因此成为了好朋友。于谦就这样一直在军中效力,也没有什么人关注他。朝中的人大多数都忘记了,那日在朝堂之上,敢直言指出朱棣错误的于谦了。毕竟在朝中,往往是人走菜凉的。三杨他们还算是记忆力不错,一听到这个名字,倒是想起来了。只是,他们还是很疑惑,这个于谦到底是有什么本事?陛下如此信任他。他从一个随军养马的人,一跃成为了兵部尚书。这简直就是一步登天。让人十分的疑惑。现在,听这意思,陛下还要召见他,难道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他?陛下可能是欣赏此人有些胆识,否则,也不会在先帝生气的时候,陛下会为了他去求情。但是这个于谦一直也没有加入陛下的阵营。这就有些奇怪了。陛下帮助了于谦,而于谦却一直没有来道谢?此人这么傲气的吗?三杨他们可是跟着朱高炽一起成长的人,对于朱高炽喜欢和看中的人基本上都清楚。那些人一般都会被拉入阵营。成为现在朱高炽的核心人物。只有这个于谦,现在想起来十分的奇怪。陛下当年在先帝面前救了他一命,陛下当时本来就不受待见,还为了他敢在先帝面前求情,这是多么重的厚恩啊。可是这于谦后来就像是消失了一样,一点消息都没有。就算是去养马了,也没有死啊,感谢一下都不会吗?更让人不解的是,陛下不仅不生气,还重要于谦。这实在是让人费解。不过,他们现在也不知道陛下找他有什么事情。有疑问也不好说什么。朱高炽下达了命令。太监快速地就去传命了。在这个时间里,朱高炽和三杨他们又对于天下的事务进行了一些交谈和考量。没有多久,兵部尚书于谦就来到了朱高炽的面前。现在的于谦,还比较年轻,但眉宇间的一股正气,还是让人肃然起敬。于谦这一日他也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怎么一下子就被升任为兵部尚书了。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低级官员,一个军中的马夫而已。他也是聪明人,就静下心去想,想起了当年他劝朱棣的时候,那时候太子殿下就劝谏过。他也因此保住了一条命。可是后来就没有什么交际了啊,自己也没有去太子殿下的宫中道谢表忠心什么的。怎么就被陛下记住了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太子殿下是因为,自己一心为大明,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因为这样而重用他的话,那么证明陛下是一个十分英明之人啊。那么之前,自己对于他的一些看法实在是有些不该啊。于谦在朱棣身边养马,自然和朱棣身边的各种人也都有些了解了。他知道的就是,朱棣一直都在关注朱高炽的言行举止。这种关心,不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反而是要找出太子的过失。因为,每一次有人来报道太子的表现的时候,太子只要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朱棣就是十分的平静甚至失望。而要是太子殿下有些小错误,朱棣则是两眼放光,期望他的过错能够再大些。那样的话,就有足够的理由废太子了。这是朱棣的真实心思,于谦这么聪明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他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也没有什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