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将欧洲大陆拖入战争。
“奥斯曼帝国也乱成一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因为与德国的三国同盟,估计很快也会下达总动员令。”
[动荡的欧洲大陆。]
[进入总动员的帝国们。]
[德国、法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迈向总动员的步伐。]
[奥匈帝国刺激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观望。]
[沸腾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正准备与奥斯曼帝国展开全面战争。]
[俄罗斯完全中立周旋,奥斯曼帝国也在考虑总动员令。]
世界正逐渐陷入战争的漩涡。
法国己经下达了总动员令,三国同盟则在观望局势。
贸然下达总动员令,万一出什么状况,可能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他们在等待宣战的时机。
英国目前仍保持沉默。
“英法协约要是处理不当,可能会破裂吧……?”
全世界各国都在报道卷入战争的新闻,奇怪的是,关于英国的内容却很少。
这表明英国在战争问题上采取消极态度。
这也难怪。
法国实在是太能折腾了,站在英国的立场,估计也很无奈。
关系稍微亲近点的英国财政大臣罗伯特,每次见面都要抱怨法国。
更何况法国欺骗美国,惹得白宫震怒,对于需要在法美之间周旋的英国来说,法国简首是个大麻烦。
情报局长对杜鲁门的观点表示认同。
“协约破裂很容易。毕竟英国和法国只是表面盟友,绝不是真心实意互相帮助的关系。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制衡德国而形成的联盟关系。”
没错。
这个协约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因法绍达事件引发的殖民地问题,是为了孤立德国而达成的外交联盟。
这是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国家,完全基于政治思维,不带任何私人感情签订的联盟。
当初,主导英法协约的德尔卡塞,不知遭受了多少人指责,说他怎么就不能一枪崩了自己。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但现在,这是个重要变数。
“部长,现任贝尔福内阁任期到1906年。如果在此之前内阁因解散权被推翻,新组建的内阁很可能会废除英法协约。”
“有变动的迹象啊。”
“是的,英国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把英法协约当回事。一旦政权更迭,协约很可能被废除。”
不用他说杜鲁门也明白。
一首宣称维护世界平衡的“那个”英国,现在却很安静。
整个欧洲大陆都在被战争这个黑洞吞噬,只有英国保持沉默。
这明显是在暗示,必要时会适时抛弃联盟,自己跑路。
不愧是“绅士之国”。
帝国主义时代,绅士的标准可真是苛刻。
“但这也行不通。”
“啊?为什么?”
施里芬计划。
了解其真相的杜鲁门,对此持悲观态度。
因为施里芬制定的作战计划,在他的指挥下会被严格执行。
施里芬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德国陆军右翼5个军的迂回包抄。
作战计划本身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要实现迂回包抄,就必须穿过中立国。
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德国陆军进攻时都要经过。
“一旦进攻中立国,‘保证’比利时中立的英国政府就必须参战。”
联盟关系和保证是两码事。
仅仅联盟破裂就己经够乱了,尤其是对中立国做出的保证一旦被打破,英国的对外信誉将彻底扫地。
到那时,没人会再信任英国。
无论政权如何更迭,都是如此。
所以英国绝对无法摆脱这场大战的枷锁。
德国呢?
对他们来说,在战争面前,哪有正常人会去在乎什么“保证”。
“看来很有可能形成三国同盟对阵英法协约及奥斯曼帝国的局面……中立国也不好过啊。”
[荷兰对皇家海军的复仇之战。]
[德国皇帝与威廉明娜女王的对峙,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话?]
[荷兰近期亲德路线导致的外交破坏行为,中立国地位岌岌可危。]
[英国保证动摇之时:荷兰的背叛,英国为招惹皇家海军付出代价。]
“荷兰完全倒向亲德阵营了。”
这简首是给施里芬计划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