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三代,带后面的人,就不再认识了,也没兴趣了。用不用给前辈们面子了,他们都早已经撒手人寰了。没人再记得,这些人曾来过人世了。这就是人世间的流程和模式。
匆匆而过的陌生人,在这个地球村,行走一会儿。都在各自的时间点来去,好像都是定点的生命过程,不变的是,这些活过的文字。
想想后来的人,还是大同小异地,这个模式活一回,就走了。只是留给那些,同频共振的读书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丰富充盈的心灵之约,在文字里相互传承,彼此保有着丰富高大的灵魂之旅。
不扩大,不提升心灵的风景的人,来来去去都是这些,了无痕迹的浮皮潦草,行色匆匆,走个过场。
“我倒是觉得,在此时此刻的天池,你我的诗情画意旁边,是一些陌生人,就在我们家附近小区里,不管是邻居,还是陌生人,都是一样的,这个来去匆匆的瞬间一瞥。”周广亮无奈地说。
“是啊,生命的密码,都是这样的分为深刻浅薄,肉体和心灵存在的两个层面了。”
“那我倒是觉得,神奇的文字图片,在书籍里,就能成为一份心灵的存在了。想想法国的那个叫普鲁斯特的人,身体不能动,天天躺在床上,用几年时间,写出的巨型的浩瀚的文字《追忆似水年华》,留给世界的,就是当时自己活着的,身心灵的瞬间了。”
“对了,还有《蒙恬笔记》随笔的形式,也是其中有很多,让后人流连忘返的东西,说白了,还是思想心灵的那些东西。肉体太短暂,太有限,早就被忽略了。”
“哦,我终于懂了,你整天挂在嘴上的那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了。肉体只是承载这灵魂,让灵魂暂时有个寄存之地,肉体总是要离开的。灵魂是能够不朽。这算是人间的风景了,和自然没什么关系。”
“你说对了, 我想起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这个问题,肉体的问题,是自然生长过程,可是在社会中生长,离开了社会,纯粹的回到自然,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就是每天的肉体和灵魂,同存在,互相供养着彼此。”
“地球每天都在转,围绕着自己的轴心,一圈又一圈的转动着。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着太阳,叫公转一圈,就是所谓的一年。这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可是那时候,还是没这个体验,好像很麻木,就是浑浑噩噩的,所谓的虚度年华,庸庸碌碌,既不悔恨也不羞愧。就是无感。或者叫麻木不仁。”
“一年一年,一天一天,就是这样这辈子,就过完了,就该下车了,就是肉体的消亡了。一岁一枯荣是草,一开一落是花。一生一死是人。来来去去,生生不息,是六七百万年的历程了。”
“一个百年的生命体,相对于六七百万年的历程,是能够忽略不计的。江月何时初照人?何人江岸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活着,来这个人世间,总得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让后来的人知道,你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这就是心灵的文字。就是灵魂不死的文字。”
“我懂你的意思了,这就是你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做点无限永恒的事情,就是保持你的这个书写动作,就是能够从肉体的腐烂老化死亡中,分离出来,变得永垂不朽。就像图书馆里,那些记录着五千年的书籍。”
“是的,回归的是肉体,所谓的尘归尘,土归土。可灵魂就从肉体的书写,这个动作里,变成了了文字,文字印在书上,书籍是一个不腐烂,保藏文字的物质。这个物质是有密码的,是能够通达活人的心灵的,活着的人,就会继续通过文字,和去世的人,促膝谈心,心灵交流。”
“哈哈,你这个愿望,是长生不老,永垂不朽的巧妙办法。因为人类发明出语言文字,口头语言是风吹云散的东西,可文字是能够看的,阅读的,是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存在。”
“嗯,不错,灵与肉的交流,在活着的时候,能做到,死亡了,也能借助文字,和活人,后来的那个唐朝诗人陈子昂,所说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现在,文字就能作为一个媒介物。这个文字是既有物质性的,又有精神性的存在。”
“对,显然,文字比肉体要坚硬强大得多,就是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了。看看,人类发明的这些东西,宗教,就是这个东西,神灵的力量,就是超越肉体的。爱迪生发明了那么多东西,几个用灯泡、发电报、看电视、看电影、坐汽车、坐飞机、轮船的人,想到了发明人呢?”
“使用者不会记起他,可是无数的前赴后继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们,后来的那些从事精神创造活动人,都会记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