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是在帮我缓冲这次复读失败可能带来的打击。
我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放下了。但让我意外的是,刘医生反倒提议我坚持读完。刘医生不知道怎么跟我妈说的,老妈也赞同了,不过也一直在降低我对分数的期待,并再次跟我强调现在营业中的那家医药超市经营状况极好,等我毕业后就让我接触这方面,然后不断暗示我以后董姝予也会参与
我感觉这又是治疗方案的一种。虽然觉得没必要,但想了想好像也没问题,要不然估计我早就回家了。
不过我也疑惑:为什么老妈和董姝予一边给我传递“未来可期”,一边又让我完成注定失败的高考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点我倒是问老妈了。!s¨a!n¨y¢e\w\u-./o/r·g-
让我奇怪的是,老妈对这个疑问没直接解答,反而跟我聊起了刘医生。
老妈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她说第一次看到刘医生的时候,刘医生对她和我爸就直接毫不隐瞒地讲明了我之前接受治疗的经历。但因为不知道底层病因,之前的治疗一直是从表面病因入手的。过程中刘医生虽然尝试通过催眠探知底层病因,但失败了。
所以刘医生很诚恳地承认前期的治疗方向走偏了。
老妈说我爸当时的态度很不满,认为这种情况早该通知家里,不应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给我治疗。
刘医生当时虽然耐心跟我爸解释了不通知家里的原因——是为了保证患者私密性。
刘医生解释说:只要患者成年,且没有表现出伤害自身或他人的倾向或行为,按伦理规定是不能绕过患者直接通知家属的。因为这会导致病患排斥心理医生,甚至进而逃避治疗。
但老爸当时并不认可。老妈呢,当时虽然态度比较好,但私下也联系过人想给我转院。不过她现在很庆幸,最后没给我转成。至于最后没能转院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现实。
老妈虽然当时抱着给我转院的想法,但还是认真听了刘医生的分析和他的治疗计划。那会儿,老妈特别清楚地记住了三个名词:“眼动脱敏”、“暴露疗法”、“催眠”
过后老妈私下去打听了一下,结果在我们省会就碰壁了——
大部分精神科和心理科医生都不知道“眼动脱敏”是什么玩意儿。至于催眠,有的医生支支吾吾,还有的干脆直说那是“扯淡”。最后老妈费了好大劲多方打听才知道,刘医生原来在业内极有名气。按那些消息的说法,要是连他都治不了的话,可能就得考虑去首都找专家了,或者干脆去国外。国外心理学方面确实要更前卫一点,但出国看心理医生?别说有语言障碍,光是办签证和那医疗费就是两道巨大门槛, 这又会带来治疗的另一方面障碍,而且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最后才没转成。
所以老妈才纳闷,我当初是怎么能自己误打误撞找到刘医生的。这又让我不由联想起最开始帮忙的董凡生——刘医生是董凡生的师兄,而这层关系又是董姝予搭的桥。要不然,人家知道我是谁?
我还纳闷老妈为什么突然提起这些。她倒是没避讳,很清楚地告诉我:刘医生是有把握根治的;如果换成别的医院或者别的医生,顶多只能让我保持稳定,或者长期服药。所以她让我相信刘医生
听完我还是不解,不知道她为什么突然跟我说这些。但刘医生随后的举动让我明白了,也猜到了后续。
随后刘医生和我电话沟通的过程中,直接询问我,之前给我催眠后建议我看的那些孕产方面的书,我到底看了没。
我老实说没看。刘医生似乎也不意外。
接着他就开始不断深入跟我聊孕产话题了。
我觉得他这是在为接下来的眼动脱敏和催眠治疗做准备了。不过我也真产生了疑惑:之前自己明明不仅阅读了心理学书籍,甚至连催眠都开始研究了,怎么他推荐我看的孕产书籍,我居然没买?现在想想,好像是当时觉得没啥用就搁置了。
不过一提到孕产,我就会联想到最近只要去刘医生那儿,他就会拎着我看录像,现在都换剖宫产了。
说实话,一想起那些画面,我就会心理不适,甚至感觉现在性欲好像都淡了。但刘医生强调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