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工厂离开后,上海城依旧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中,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我和苏瑶、老吴侥幸逃脱日军追捕,可深知危险并未远去,“樱花行动”的阴影如乌云般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回到秘密据点,大家围坐在简陋的桌前,灯光昏黄摇曳,映照着每个人疲惫又凝重的脸。老吴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还带着些许灰尘,他重重地坐下,端起桌上的粗瓷碗,猛灌了一口水,长叹道:“这次可真是虎口脱险,小鬼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得赶紧想辙。”
苏瑶轻轻皱眉,眼神专注而忧虑,她把从码头带出的文件和图纸摊在桌上,说道:“日军的‘樱花行动’肯定和这些箱子里的东西紧密相关,我们必须弄清楚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否则上海危矣。”
我看着那些文件,心中思绪万千,说道:“当务之急是和各抗日组织取得联系,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想办法,说不定能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找到突破口。”
说干就干,苏瑶和老吴迅速行动起来,各自联系着身边可靠的抗日力量。苏瑶熟练地拿起一部老旧的电台,手指在按键上快速跳动,发出联络的信号。她全神贯注,眼神中透着坚定,每按动一下按键,仿佛都在向战友传递着紧迫的信息。老吴则匆匆出门,消失在夜色中,去寻找那些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抗日志士。
我趁着这个间隙,简单处理了手臂上的伤口。伤口虽己不再流血,但周围的皮肤红肿淤青,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我紧咬牙关,用酒精擦拭伤口,那刺痛感让我额头布满了汗珠。处理完伤口,我陷入沉思,日军如此大费周章,“樱花行动”背后必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我们能否及时识破并阻止,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没过多久,各方传来消息,大家约定在一个隐蔽的据点碰面,共同商讨应对“樱花行动”之策。
当我们赶到约定的据点时,里面己经聚集了不少人。有身着便衣却眼神犀利的军统同志,有低调沉稳的中共地下党成员,还有一些来自民间抗日组织的代表,他们或神情严肃,或带着几分焦虑,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坚定的斗志。
一位中共地下党的同志率先开口,他声音低沉却有力:“根据你们提供的线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日军近期在黄浦江沿岸有不少异常调动,频繁运输物资,很可能和‘樱花行动’有关。” 说着,他展开一张手绘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日军活动的地点和时间。
军统的一位负责人皱着眉头,脸上写满了担忧:“可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他们具体要干什么,只知道‘樱花行动’和之前的‘斩月’计划有关,这线索就像一团乱麻,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啊。” 他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搓着双手,显得有些焦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始终没有一个能理清头绪的好办法。气氛愈发凝重,仿佛能拧出水来。
这时,苏瑶站了起来,她清了清嗓子,声音清脆而坚定,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不妨从日军在白鹭码头搬运的箱子入手,那些箱子上有奇怪的符号,说不定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她的眼神中透着智慧和果敢,就像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
老吴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对呀,我怎么没想到!我有个朋友是研究符号学的,叫林教授,在这方面是行家,或许他能帮上忙。” 老吴的脸上露出一丝希望的曙光,仿佛看到了破解谜团的一丝可能。
当下,老吴就派人去请林教授。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符号学专家身上,希望他能带来一些突破,为这场艰难的战斗找到新的方向。每个人都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日军的阴谋随时可能像定时炸弹一样爆发,而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在炸弹引爆前找到拆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