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负担,明朝亡于流寇,不如说亡于东林党更确切些。反观最后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在崇祯身边的,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太监。
“这是一件多讽刺的事情。老臣,不服啊。”魏忠臣去下面具的那一瞬间,那张完全陌生的脸,让我半天都是回不过神。
果真,就是魏忠贤啊。
他没死?
若说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那无疑是杀魏忠贤了的,据传闻,崇祯在杀害魏忠贤不久之后,就为他自己造下的苦果悔得肠子都青了。这是这么回事呢?以下揭晓。
崇祯即位之初,在几番试探之后,不动声色地以雷霆手段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魏忠贤的倒台,给当时黑暗政坛带来些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崇祯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颂扬。
然而,十七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四日,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兵压境、大厦将倾的绝望中,竟然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了秘旨,重新收殓魏忠贤的遗骨,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假如不杀魏忠贤,崇祯皇帝还能翻盘吗?
比起不顾实际情况、只会空谈妄言进攻收复辽东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高明得多。
明朝输在建国之初的小农体制上,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财政能力孱弱。政令的执行需要财政的支持,无论救灾还是用兵,都需要国家用一般等价物去调拨需要的物资。狭隘的民族观阻碍了帝国领土的扩张,领土不断萎缩,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步集中。另外土地承载力是一定的,人口逐年增加必然要有战争和瘟疫,否则就只有扩张一途,而农耕民族对于不宜或者不易耕种的土地兴趣不大。
用孙承宗辽东经略四年,以练兵、修城为己任,步步为营,渐渐推进,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天启五年,明军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孙承宗通过练兵、军屯、引进火器等手段,加强了辽东明军的战斗力,形成了宁锦防线,巩固了辽西诸城,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可以游刃有余的执行,即使将来出兵不利,仍然可以虽败而不溃。其后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袁崇焕遏制住建州的猛攻。
孙承宗还重用了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令总兵江应诏定军制,佥事崇焕建营舍,废将李秉诚练火器,赞画善继、则古治军储,沈棨、杜应芳缮甲仗,司务孙元化筑炮台,中书舍人宋献、羽林经历程仑主市马,广宁道佥事万有孚主采木,而令游击祖大寿佐金冠于觉华,副将陈谏助赵率教于前屯,游击鲁之甲拯难民,副将李承先练骑卒,参将杨应乾募辽人为军”。经过三年多的准备,“东下之具已得十九”,“战兵者九万四千,守兵者一万六千有奇,杂兵者二万四千有奇”,大规模的反击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1627年,年仅23岁的明熹宗因纵于声色而身患重病,不久即死去。魏忠贤深知皇帝对自己重要性,他曾想尽各种方法救皇帝的命。熹宗没有儿子,张皇后在熹宗死前举荐熹宗的弟弟信王朱由俭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即明崇祯帝。崇祯帝早就不满于魏忠贤、客氏的专权,因而上台后便伺机除掉这两个奸邪之人。御史、谏官们也一哄而上,上书谴责魏忠贤的罪恶行径。崇祯帝顺水推舟,首先把魏忠贤赶出宫廷,安置在凤阳。魏忠贤还没有到达凤阳就得到了皇帝要杀他的消息,魏忠贤眼见大势已去,便在旅舍内畏罪上吊自杀。崇祯帝下令将其碎尸万段。与其一同作威作福的客氏先被赶到浣衣局服役,后被乱棒打死。魏忠贤与客氏的亲族也大多被杀,依附他们的无耻之徒则被逐出朝廷。被魏忠贤排挤的东林党人再次上台,但是,留给大明朝与崇祯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