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重新设计日历。!y¢o,u,p\i+n^b.o+o^k?.?c~o,m/
这次她没有将纸裁成两半,而是用一整张纸,上半部分为图案诗句,下半部分是日历。
说实话,她做日历是为了让皮纸增加附加值,销售出去。有点像为了碟醋,包盘饺子。不过徐蓉不在意,闲着也是闲着。
为十二个月配诗,徐蓉绞尽脑汁。
一月是新年伊始,徐蓉满脑子想到的就是“春联”,但是,要么全套日历都写对联,要么写诗。徐蓉是处女座,有强迫症,她不允许日历中又有对联又有诗。
思来想去,一月有元宵节,那就写元宵节的诗。
元宵节最着名、或者说是徐蓉记得最清楚的,是《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以及《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可是,这两首是词。不是诗。徐蓉的“强迫症”让她有点犯难。
少华道:“你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拘泥于形式。你随便吟诵几句,都盖过当世所有书生。”
曾经徐蓉给甜香卖诗,少华知道那些书生很稀罕她的诗词。少华自己虽然没有多大文采,不过他好歹也是上过学的,知道什么是好诗词。
徐蓉想想,自己文化储备有限,算了,别纠结了,能想到什么写什么。-r`u`w_e¨n^x~s!.`c_o,m·
她问少华:“你们这里也有唐诗三百首吧?”
“什么?”少华没听懂。
“就是唐代诗人合辑,收录了唐代诗人的三百首诗。”
少华疑问:“唐代?”
徐蓉背起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少华拧了拧眉:“这是什么诗词?”
“不是诗词,这是朝代歌,历史上有过的朝代。”
少华一脸疑惑,说道:“本朝之前是周天子,之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割据乱战,最后形成东辽、北燕、北夏、华国四个国家。当然,在域外还有勿吉、柔然、吐谷浑这些国家,你说的那个什么朝代……”少华表示不理解。
徐蓉脸皮抽了抽,这跟她学过的不一样啊!完全打乱了她之前的认知。她以为这里是唐代之后、宋代之前,结果,不是?!
好吧,徐蓉不是历史学家,除了那些大一统的朝代,什么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她傻傻搞不清。
不管了,只要知道这里没有李白、杜甫那些大诗人,那她就要“大放异彩”了!
徐蓉一下子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文化强得可怕,提笔写下她四岁就会背的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0÷?0·?小]%说ˉ?网? μ无±¨?错\}£内_?{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然后是另一首,她幼儿园就会背的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后是《咏鹅》《悯农》《咏柳》《春夜喜雨》《题西林壁》等等等等,简直不要太多!
少华看她一下子写那么多,炭笔都写秃了,说道:“停一下,我帮你重新缠一下笔。”
徐蓉不喜欢用毛笔,她用樟树枝烧制成的炭笔。这个时代有炭笔,一般是木匠师傅们用来画线用的。
炭笔烧制出来,就是一根黑炭条。写字容易把手弄脏,于是徐蓉用布条缠裹,这样就不会把手弄脏。
少华重新缠裹炭条。
徐蓉看着自己的“大作”,甚是满意:“怎么样,你觉得这样的诗印上去,是不是价值倍增?”
少华点头:“确实。”然后道:“模版印刻,要找个字好的人来写。”
“你写不就行了。”
少华摇头:“我不行。我建议让龚天禄来写。”
之前甜香卖诗,找龚天禄来写字。据甜香所说,在本地,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一个是重阳县令,一个是龚天禄。
徐蓉道:“我们跟龚天禄不熟,再说,让他写,不是会提前泄密嘛!”
“泄什么密?”
“就是我们日历中的那些诗啊!”
徐蓉说起她的计划:她打算写出几十首诗,随机配印日历,将它们打乱。这样一来,一本日历与另一本日历,上面的诗可能会不一样;那些对诗感兴趣的,会促进他们多买几本日历,集齐她的几十首诗。
这就有点像现代的“集卡牌”,想要集齐一套,可能要买很多。
少华不理解为何要“集诗”?当然,他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