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大唐凌烟志 > 第143章 隋恭帝杨侑之死,成为千年难解疑云

第143章 隋恭帝杨侑之死,成为千年难解疑云

但《唐律疏议·卫禁律》中明确规定:";降王非诏不得出坊门";,实际上是处于软禁状态。

除以上“量身定制”的规定外,唐朝朝廷专门派国子监博士定期对小杨侑";讲授经史";,这种安排名为教育,实为变相监视。在经济待遇方面,虽然杨侑作为公爵,名义上享有五千户食邑,但实际上只是虚封,据《通典·职官典》记载,他的真实待遇仅相当于三品官员俸禄。

而且,杨侑府中所有属官都由朝廷直接指派,杨侑本人没有自行任命僚属的权力(见《唐会要·诸王》相关记载)。

20世纪西安唐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在永昌坊西南角发现的大型宅院基址,出土了带有";酅";字铭文的鎏金门环(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证实了这里就是酅国公府所在地。更值得注意的是,坊内还发现了地下通道遗迹,很可能是用于秘密监视的特殊设施。

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揭示了杨侑作为前朝逊帝的真实处境。

此外,永昌坊的选址颇具深意。坊名";永昌";本身就带有政治安抚的意味,与王世充在洛阳杀害的杨侗形成鲜明对比。从空间布局来看,酅国公府与李渊居住的太极宫、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隆庆坊)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监视网络。这种精心的安排充分展现了唐初统治者对前朝皇族的";柔性控制";策略,既在保持表面尊崇的同时实施严密监控。当时,褪去龙袍的杨侑,实质上已成为一个高级政治囚徒,其居所规制和地理位置都体现了这一特殊身份的政治象征意义。

关于杨侑的死亡,《资治通鉴》仅以十七字带过:“八月丁酉,酅公薨,谥曰隋恭帝,以族子行基嗣。”

不过,目前后世流传的小隋恭帝死因存有三种死亡假说:自然病逝、政治谋杀、自杀身亡。

笔者认为,可信度最高的是自然病逝论,根据杨氏皇族人员生卒信息来看,确有短寿基因,其父杨昭二十三岁暴毙,《隋书·元德太子传》载其";体素肥,因致劳疾";。《北史·齐王传》记录他的伯父杨暕三十六岁被杀时已";足不能行";,而其祖父杨广四十九岁遇弑。再加上幽禁生活导致的营养不良和心理抑郁,足以让少年早夭,依据是唐代《医心方》引《病源论》记述:";郁结之气,伤人肝肺";,这也符合囚禁致病特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指出:";降王多夭,非尽人力";,后又有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着作《隋唐贵族研究》中统计:隋宗室降唐后平均寿命仅28.5岁。

从医学角度来看,《千金要方·卷十》明确记载,杨侑去世的八月正值夏秋之交,长安地区此时多发";瘴疟";,这为其突然病亡提供了病理学依据。就政治环境而言,武德二年八月唐朝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李渊正与刘武周在柏壁展开决战(见《大唐创业起居注·补遗》);另一方面,突厥始毕可汗新丧,唐朝需遣使吊唁。更重要的是,此时李渊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个敏感时期制造事端,徒增政治风险,此时制造前朝逊帝死亡事件对李渊集团来说,实为弊大于利。

其次是“谋杀论”之说,后世有政治谋杀论的支持者则注意到,杨侑死后三个月,幽州总管罗艺突然起兵反唐;半年后,朔方梁师都打出了“为恭帝复仇”的旗号。这些巧合暗示着某种未及实施的复辟计划。但经笔者在编着本作时经史实核查,所谓的";巧合";之说中,罗艺反唐真实原因是因与李瑗争权(见《旧唐书·罗艺传》),而梁师都";复仇";旗号实为当年权利斗争中为杀掉他而扯上勾结突厥的借口(见《资治通鉴·卷188》)。从制度反证上讲,武德二年李渊尚未完全控制地方,弑杀降王将刺激各方势力(参考同年优待萧铣案例),唐代毒杀案例(如隐太子承乾)皆有明确史料记载,杨侑之死“谋杀论”案全无痕迹。

第三种便是“自杀说”,自杀疑云派从《全唐文》中找出线索,即杨行基袭爵后,曾上表请求将杨侑灵柩迁葬扬州,却被李世民以“恐惊炀帝陵”为由拒绝。这种反常的忌讳,是否在掩盖某种不名誉的死亡方式?经笔者查证确定,杨行基实为杨侑堂叔(非子嗣),其请求迁葬是为抬高自身政治地位,而李世民拒绝其“迁葬”的真实原因,则是扬州当时辅公祏叛乱未平(见《册府元龟·卷147》),不符合迁葬条件。再结合唐代自杀制度推断,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