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铺好久没有这般清静过了。
清净到只有夜深两道忙碌的身影互不打扰。赵凝雪一边研墨,一边想着如何落笔。顾浔则是提着朱砂笔,认真的翻看着赵凝雪的各项建议。若是有不妥的地方,或是可以改进,便用红色的朱砂笔备注上。这些都是赵凝雪近几日来辛苦的结果,他一字一句,无比认真的看。说实话,这些东西若是让他自已来弄,没有个十天半月,绝对弄不好。而且很多东西都是他都没有考虑到,可赵凝雪却能详细标明。赵凝雪仅仅只用了三天。三天就差不多将柳州城未来的框架搭建好了。试问天下间能有几人?不要说把北王府的框架拿过来即可?显然不会这般简单,还要符合柳州当下的局面。顾浔越看越心惊,难怪能让李沧澜这般大将毫不吝啬的夸赞可挂国之相印。这手段确实不是一般的了得。不知不觉,公鸡已经开始打鸣。不过天色依旧一片漆黑,看完最后一本后,顾浔扭了扭脖子,回过头发现赵凝雪已经趴在柜台上睡着了。手里依旧还握着笔,墨水染黑了柜台面。顾浔蹑手蹑脚的走到她身旁,看着她的侧脸,总觉得有些似曾相识。赵凝雪呼吸匀称,睡得很香,她已经三天未曾合过眼了。顾浔鬼使神差的伸出手,想要帮他捋顺散落脸颊的秀发。可当手靠近赵凝雪的脸庞时,他还是收住了手。随后脱下自已的外衣,轻轻给他披上,吹灭柜台上枯黄的油灯。他重新走回桌前,拿出几本崭新的书籍,轻轻研墨之后,开始提笔急书。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无论是自已,还是李沧澜,在柳州百姓眼中,都属于外来人。想要获得他们的认可,必须拿出像样的政绩来,这样才有机会在柳州城站稳脚跟。越早拿出详细的计划,对于柳州的安定越多一份保障。微黄的油灯下,他提笔在书的封面上写下了《治国经略》四个大字。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治国经略》由此开始。顾浔一人提笔而书,就像前几日的赵凝雪一般。虽然是趴在柜台之上睡觉,可对于一个久乏之人来说,只要能合上眼,怎么睡都舒服。赵凝雪慵懒的伸了一个懒腰,眯着眼,天色已经大亮。药铺内,已经不见顾浔的身影。回头发现披在自已身上的外衣,她嘴角不自觉上扬,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她并不急于取下顾浔的外衣,而是披着来到顾浔奋笔的桌前。一个温粥的小瓷罐下压着一张纸条。今日不用去将军府了,药铺也不用开门,好好休息。她摸了摸小瓷罐,已经不那么烫手了,想来顾浔已经出去了许久。打开盖子,一股粥的清香扑面而来。来不及洗漱,她披着顾浔的外衣,坐在桌前,慢悠悠的喝起了粥。第一口粥入口,她眼中猛然放出一道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么好喝的粥,他还是第一次喝到。虽然比不得当初小鼻涕虫做的皮蛋瘦肉,但是也相差不大了,味道好的很。 她又想起那个总爱夹着一条鼻涕的小鼻涕虫。恍惚间,顾浔的身影似乎与小鼻涕虫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她一小勺一小勺的把粥往嘴里送,自然而舒雅,有大家闺秀的文静,没有大家闺秀的刻意规矩。她的那种文雅温婉的气质似是源自骨子里,没有半分的做作刻意,一切都是那般自然。慢悠悠的喝着粥,她随手拿起顾浔批注过的书翻阅起来。越翻脸上的笑容越灿烂,像是悄然绽放的幽兰。顾浔的很多见解,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看似天马行空,可细细斟酌之下,却发现无比贴合当下柳州的实际情况。原来他不止是一肚子城府,还有一肚子平天下的良策。“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呀?”每一次她觉得快要看清顾浔的时候,顾浔总会又露出不为人知的一面。顾浔就像一个百宝囊,里面的宝贝永远掏不完。看着顾浔的批注,她感觉碗里的粥更香了,不知不觉,已经炫了两碗,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终归还是腊月,天气还是微微显寒的,她不自觉又拢了拢身上的外衣,继续一边看批注,一边喝粥。所有的批注看完,瓷罐里的粥也见底了。回过味来的她,揉了揉已经微微隆起的小腹,像是怀了一个小宝宝。“好撑呀。”她发现就连起身都有些许困难了。索性她把碗筷推到一边,拿过顾浔后半夜下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