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坚的脑海里竟然莫名奇妙的想到了张维班长,想到了炊事班那一群兄弟。
离开时自己去炊事班,大家忙的焦头烂额,但自己不仅不干活,还叫走了郎班长这个得力干将。
张维班长虽有不悦丶抱怨,但也只有继续埋头干活。
徐志坚似乎也看到,刘向前的不悦之情,似乎在说:“看他们都不干活,还外出,凭啥让我干活。”
但他还是继续干着手里的活,不过明显有了一种反抗的自信与底气。
那一瞬,徐志坚似乎理解了薛志建,炊事班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干活,并不会有多大影响,甚至不会有任何影响。
即使少两个,少三个,只要炊事班有人干活,有战士在坚守,那么从战场角度来说,炊事班是没有失守,那么徐志坚就没有责任。
嗬!多么的恐怖啊,多么的讽刺啊。原来徐志坚的痛苦既来源於自己,又很大程度来源於别人。
那一瞬,徐志坚似乎明白了自己的痛苦根源,自己的痛苦来源於:狗拉耗子,多管闲事。
本来自己就不聪明,干活不灵光,总出错,心是好心,却竟干错事。
自己的事都干不好,却还总操别人的心,生自己的闷气。
一切都是徐志坚性格的缺陷,老实丶太老实了,套用一句流行话语:“出来给老板打工,打工么,有责任心是好的,但太有责任心,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真可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徐志坚不进精神病医院,谁进精神病院。
一座大轿子,很多人一块擡,大家齐心协力,彼此都轻松。但随着发展,有人发现自己不出力,轿子依然正常的往前行进,他便开始混迹队伍不出力,随着发展胆子愈加肥大,他竟然爬上轿子,舒服安逸的享乐,发现轿子依旧正常平稳的行进。但当这种思想,以及这种人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么恐怕真正出力擡轿子的人,会发现肩膀越来越沈重,越来越痛苦,而他却不知道为什么,最终的结局恐怕是劳累的咳血身亡吧。
在书店,徐志坚一口气挑选了五六本书籍,看着那崭新的封皮,徐志坚心里有一种幸福感,去付账,发现一百多块钱,有点心疼钱,但毕竟还在徐志坚的承受范围之内。
付完钱,离开书店,刘处长拉着徐志坚和朗班长,一块又回到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