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近几年水平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中超联赛投入水涨船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从目前羊年中超的备战情况看,诸强在高投入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回归理性。
过去几个赛季,中超冬季转会引援都高居世界前三。上赛季,中超引援总投入是创纪录的6657万欧元,而今年在转会窗口尚未关闭的情况下,已经接近1亿欧元。不仅疯涨了30以上,而且直逼排名第一的英超,根本没把德甲、西甲、意甲放在眼里。
如果放在以前,舆论又会抛出“钱多、人傻、速来”的论调,将中超讽刺一番。不过如今的中超早已过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把撒钱引进世界级大牌撑门面的时代。不仅要大牌,还要合适的大牌。如今的中超诸强,有钱,但不任性。
就拿广州华南虎来说,这个冬歇期华南虎队已经花费了3075万欧元(约2亿人民币),位居全球第4,仅次于沃尔夫斯堡、切尔西、曼城。不过其重组的高拉特、阿兰、埃尔克森的巴西三叉戟,让球队重新找回了2013赛季登顶亚冠时的感觉。同样,孔卡、卡希尔、巴尔克斯也是各自球队根据风格和需求引进的,并非盲目追求名气。
而另外一些俱乐部则倾向于用熟不用生。如舜天从韩国引进了埃斯库德罗、绿城从舜天引进了安塔尔、上港从富力引进了达维等等,都是俱乐部回归理性的体现。
可以看出,如今的中超俱乐部在选择外援的时候,不仅考虑到这个球星能否带动全队,更多地考虑到本土球员是否能跟他形成配合,从而使球队整体水平水涨船高,而不是只要一块能暂时拉动市场的“广告牌”。正因为在高投入的同时,坚持着高理性,这才让中超不仅保有“亚洲第一联赛”的称号,而且在亚冠赛场势如破竹。如此霸气而理性的中超,可能会更可怕!
职业联赛,竞技水平不高就没有观赏性,甚至球员名气不大都会影响上座率,这是铁律。以此观之,中超的外教、外援一个比一个名头响亮。职业联赛是市场化运作,“英雄不问出处”,只要符合规定,就不能封闭。外援来了就要唱主角,这同样有必然性,中国足球联赛总不能叶公好龙,人家是来帮助搅热球市的,不是来辅导中国球员的。至于长期跟高水平外援同场训练、比赛,能不能学而时习之,还要靠中国球员自己努力。
中超媒体版权卖了5年80亿元的好价钱,俱乐部财力得到缓解和充实。很快,关于这笔钱又要用来买大牌外援的担心已成普遍舆论。可以断定,未来几个月的赛季转换期,一些俱乐部肯定会加劲儿求购外援,又是一轮“军备竞赛”。尽管客观上对提高观赏性有好处,但联赛发展总要讲均衡,如果顾此失彼,外援与本土球员的实力越拉越大,那就枉费了开放版权市场的初衷,反而毁了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在后备力量培养和青训梯队建设上欠账,并非引进外援之过。究竟用多大比例的财力来打造梯队和引进外援,一手硬一手软的惯性很难摆脱,患了综合征,不是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就能使整体得以改进的。联赛有钱才会热闹,国家队有人才出成绩,这种纠结绝不会自然摆平。
2015的一月份,刚好是冬季转会的跨年窗,在这个时期,中超16队的转会投入超过1亿欧元,高居全球冬季转会市场投入排行榜的第二位,堪称“最任性”的一个赛季。
事实上,随着华南虎的拉动,中超从2012赛季开始走上高投入之路,当时每队包括引援、工资、奖金等在内的总投入平均达到1亿人民币左右。之后两年中超的总投入不断攀升,已接近30亿人民币,当时中超的球队要投入1亿人民币才能勉强进入保级行列。而到了今年,中超仅仅在引援方面的投入就已经进入“亿元时代”。
如今中超的天价外援究竟有没有水分?答案是肯定的。就以大家最熟悉的孔卡为例,2011年他在国际转会市场上的公价不会超过500万欧元,但当时华南虎为他花费了1000万美元的转会费。这当中,庞大的经纪人群体利益链是推高价钱的主因。这几年中超成为巴西联赛的“金库”,巴西俱乐部的老板只要一听到有中超俱乐部要报价,首先就把球员的转会费最少升3倍。
中超联赛作为目前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职业体育联赛,不论俱乐部的投资背景是国企还是私企,他们愿意为成绩而付出大投入都是无可厚非的。大投入也确实会带来大回报。比如华南虎今年花1500万欧元买来的巴西外援高拉特,两场亚冠包办了4个进球,可谓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