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 第116章 礼制新篇

第116章 礼制新篇

一场别开生面的典礼正在明德堂举行。来自各地的学子正在展示他们改良的新礼仪,既保留了传统的庄重,又增添了实用的创新。

"有趣。"叶知秧看着台上的展示,若有所思。这场"礼制改良展"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尝试,意在探索传统与现代如何融合。

台上,一组学生正在演示简化后的拜师礼。不同于传统繁复的程序,新礼保留了核心的"敬师重道"精神,但去除了许多繁文缛节。最特别的是,他们加入了"互勉"环节,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这改动......"台下有老学究皱眉。

"请看完整个过程。"主持展示的学生解释道,"我们保留了'敬''谦''诚'三个核心环节,因为这是礼的精髓。但我们简化了跪拜的形式,改为作揖,这样既显庄重,又便于日常施行。"

他进一步阐述:"最重要的创新是加入互勉环节。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以'为师者亦在学'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进步。这正是明德教育的理念。"

叶知秧点头赞许。这正是她期待的改革方向:不是简单的否定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接着是商业礼仪的展示。这是一套专门为商贾设计的礼节,融合了传统礼制的规范和商业往来的需要。

"比如这个揖礼,"展示的学生说,"我们根据不同场合设计了三种程度,既显得郑重有礼,又不会耽误商务活动。"

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眼前一亮:"这很实用。我们经常因为不懂对方的礼节而误了生意。如果有这样统一而灵活的礼仪,贸易就方便多了。"

但争议很快出现。一位老臣上书,指责这是"亵渎礼制"。他认为,礼不可改,一改就会动摇根本。

林月笙召集群臣讨论。朝堂上,争论激烈。

"礼,乃治国之本,岂可轻改?"老臣慷慨陈词。

"但礼之本义何在?"一位新科出身的官员反问,"礼者,理也。理应与时俱进,否则如何服务现实?"

正争论间,叶知秧踱步而出:"诸位可知,现在的礼制,其实也是历代改良的结果?"

她取出一份古籍:"《周礼》与《仪礼》的记载就多有不同。这说明古人也是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礼制的。关键是要把握礼的精神。"

这番话让争议暂时平息。但更大的挑战来自民间。有人担心新礼会破坏传统,动摇伦常。

明德堂决定用实践来回应质疑。他们在各地学堂推行"礼教实验",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新礼仪,并记录效果。

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简化后的礼仪不但没有减少庄重感,反而因为易于执行而被更多人接受。特别是在新兴的商业、外交场合,改良后的礼仪显示出极强的实用性。

"先生,您看这个。"王子明递上一份调查报告。各地学堂发现,接受新礼教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既保持了礼数,又显得更加自然真诚。

"这才是礼的真谛。"叶知秧说,"礼不是束缚,而是规范;不是压制,而是引导。"

一个意外的支持来自边疆。游牧部族的首领表示,改良后的礼仪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汉文化。

"以前那些繁复的礼节,"一位部族长老说,"我们总觉得疏离。但现在这种既重实质又讲究灵活的礼仪,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真诚。"

最好的证明来自一场特殊的外交活动。当域外使节来访时,新礼仪的优势充分显现:它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又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自在相处。

"这不正是礼的真正价值吗?"林月笙说,"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有规矩,又有温度。"

随着实践深入,新的发现不断涌现。有学堂发现,结合实际改良的礼仪反而更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学生们不再把礼仪当作死板的规矩,而是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比如这个。"一位教习展示了一套新编的"启蒙礼仪"。这套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礼仪,把深奥的礼教原理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尊重和谦恭。

渐渐地,反对的声音减弱了。因为事实证明,改良后的礼制不但没有破坏传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