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 第112章 内忧暗生

第112章 内忧暗生

深秋的京城,寒意渐浓。明德堂内,叶知秧正在翻看一份特殊的报告:近期各地突然出现大量攻击教育改革的文章,措辞尖锐,论调相似,明显是有组织的行动。

"先生,"王子明快步进来,"又有消息了。江南几家老牌书院同时宣布,要恢复旧制,停用新教材。"

叶知秧冷静地翻看着名单:"这些书院...看来周家已经开始行动了。"

正说着,萧远珩带来了更严重的消息:朝中一些重臣联名上书,要求暂停科举改革,恢复八股取士。他们的理由是:新科出身的官员"治事不当","行事轻率","不懂礼制"。

"证据呢?"林月笙在御书房问道。

"这里有一份详细调查。"一位年轻的御史呈上奏章,"他们说的所谓'治事不当',其实是新官员打击了一些不法之事;'行事轻率',是指直接接见百姓,简化程序;'不懂礼制',则是因为革除了一些繁文缛节。"

林月笙看完,冷笑一声:"原来是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时,又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传来:有人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新式教育"伤风败俗","离经叛道"。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保守势力开始煽动家长,不让孩子去新学堂读书。

"必须立即反击。"王子明主张。

"不急。"叶知秧胸有成竹,"让实践来说话。"

她让人收集了各地新式学堂的成果:有的学生改良农具,提高了产量;有的钻研医术,救治了瘟疫;有的精通商贾之道,促进了经济;有的通晓外语,化解了纷争。

"把这些事例整理成册,让百姓自己判断,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同时,她派人走访了一些反对新教育的家长。了解下来,很多人其实是因为担心孩子将来考试吃亏。

"这倒提醒了我们。"林月笙说,"是该让更多人了解科举改革的真正意义。"

于是,朝廷发布了一份详细的说明:新科举不但保留了传统考核,还增加了实务能力的测试。这意味着,考生有了更多的出路,不是只能写八股文。

更重要的是,林月笙下令在各地举办"新政成果展",让百姓亲眼看看新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做了哪些实事。

一天,叶知秧去视察江南一个反对声音最大的地方。当地有个老学究,特别反对新式教育。

"老先生,"叶知秧亲切地问,"您反对的具体是什么?"

"这些新法,都是旁门左道!"老学究愤慨地说,"什么实用技能,什么创新思维,全都是误人子弟!"

"是吗?"叶知秧不动声色,"那您看看这个。"

她取出一份文章,是一个新学堂学生写的。这篇文章不但引经据典,而且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改善当地水利。

老学究看完,不得不承认:"引文精当,论述有理...这是新学堂的学生写的?"

"不只如此。"叶知秧又拿出一些资料,"这些都是新学堂学生的成果:改良农具的设计图,预防疫病的方案,改善商贸的建议......每一项都实实在在地造福了百姓。"

老学究陷入沉思。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了:是他的孙子。这孩子正在新学堂读书,今天特意回来展示学习成果。

只见他先是对祖父行了标准的古礼,然后用优美的文言文汇报了学习情况,最后还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一种新式农具。

"好!好!"老学究连连称赞,"没想到新学堂既能传承传统,又能与时俱进。是老朽浅见了。"

这个小故事很快传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式教育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但反对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势力开始采取更隐蔽的手段:或是暗中施压,让一些学堂放弃改革;或是拉拢策反,分化教育界的力量;或是制造事端,借机攻击新政。

关键时刻,明德堂的学生们站了出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深入各地,用实际行动证明新式教育的价值。

有的去农村教授新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有的为工匠讲解新知识,促进手工业发展;有的到商铺传授算学,帮助商贾理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