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可能杀性这么大吧?
即便是姚广孝,也没有这么大的杀性。
谁知,祖阿听到朱棣的询问,表示他们二人说的没毛病。
祖阿还补充道:“佛教徒己经结婚生子的也要杀了,没有结婚的可以暂时留着,若是不能守中原戒律、不能自力更生,未来也要杀了。”
当时,朱棣一家人、姚广孝、服侍的宫女、太监的表情是这样的: (??? д ???)!!!
“这是为何?”
大内弘茂想起了汉家传统,凡是想要告诉皇帝一个道理,那肯定要借用一个故事,一问一答中让皇帝明悟。
于是,他决定给朱棣举一个例子。
“陛下,若是在华夏,有一个地主,因为压榨过甚,导致佃农快要饿死、甚至卖儿卖女也不足以维持生计,会发生什么?”
朱瞻基:“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朱高炽:“若是被欺负的佃农太多,他们甚至会杀到官府。”
朱高煦:“会造反。”
大内弘茂:“可在倭国并不是这样的。”
朱棣忍不住发问:“在倭国会怎么样?”
大内弘茂躬身行礼:“还请陛下允许臣卖个关子,臣还想再举一个例子。”
“刚才太子、太孙、汉王是假设地主被杀了,那如果地主没被杀呢?”
“佃农们只是把地主撵跑了,地主或是投靠亲戚、或是报官请求朝廷镇压,而佃农们占据了一大片土地会干什么?”
“在华夏,他们或许会把地主的粮食、金银财宝搬出来,大家分了,然后就跑到山林占山为王,或许还有可能占据城池造反,臣说的对吗?”
见朱棣点头,大内弘茂接着说道:“可在倭国不是这样的。”
“他们会努力种地、甚至比被地主用鞭子抽打的时候更努力,把土地产量提高,以此来让地主感到羞愧。”
“如果地主感到羞愧,愿意稍微提高一点点待遇,他们就会高呼:胜利了。”
“然后去把地主请回来,继续压榨自己。”
大内弘茂把刚才卖的关子也说了出来:“在华夏,佃农会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哪怕一命换一命,也要拉地主一起去死。”
“而在倭国,佃农们会跪在地主面前,说着自己有多么多么努力,多么多么不容易,求地主开恩。”
“……”
朱棣想了半天,没理清楚这个逻辑,问道:“不可能所有倭人都是这样的吧?”
“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敢杀人?”
“当然有……”
朕就说嘛,大内弘茂肯定是以偏概全了。
“十万个人里面或许能找出一个吧。”
朱棣:(⊙o⊙)
“祖阿,他说的可是真的?”
祖阿点点头,补充道:“倭人奴性极重,信奉万世一系,信奉贵族血统论。”
“陛下要想统治倭国,必须要杀个干干净净,否则不管派多少人过去,都会被同化。”
“倭国缺陈胜吴广、也缺张角黄巢。”
朱高煦虽然不懂倭人的逻辑,但潜意识觉得倭人奴性重,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奴性重就意味着更容易大明统治。
占领之后,将倭国天皇一系杀了,分封宗室过去,就可长治久安。
“汉王殿下,如果只是这样,那和现在有区别吗?”
“奴性重,就意味着上层不管说什么,下层都会信。”
“几百年之后,倭国想征服中原,一声令下,民众不用思考,只管进攻。”
“那时的倭国是外族,而如果按照汉王殿下所说的做,分封大明宗室统治倭国,一旦中原有变,会发生什么呢?”
“大明宗室,无比正统。”
“臣民们会像抵抗满清、倭人一样抵抗大明宗室入主中原吗?”
想起那天那场对话,朱家兄弟又再次陷入沉思。
朱高煦问道:“爹,思维应该是可以变的吧?”
“忽必烈入主中原,不也汉化了,带着汉军屠了草原。”
朱棣赏了个白眼给汉王:“你也知道忽必烈汉化了,那上层变了,下层没变,下层倒逼上层变动,换成大明与倭国会是什么样?”
朱高煦一拍脑门:“他奶奶的,还真是除了杀,没其他办法。”
“怪不得满清进入中原大肆屠杀,原来是吸取了忽必烈的教训。”
朱棣又道:“当初蒙古帝国旗下的几个汗国,你瞧他们的上层,可还有半分蒙古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