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82章 汉魏洛阳城遗址

第82章 汉魏洛阳城遗址

来的同事吓了一跳。

赵绍铭开车带着众人,不久,洛河那宽阔的河面映入眼帘。赵绍铭在夏先衍的指挥下在靠近天枢虚影的位置停下了车。

浮在空中的天枢虚影,它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洛河北岸的上空。

夏先衍下车后经过一番仔细的探查,心想猜的没错洛河果然诞生了灵源。而且是一个巨型的灵源群,从洛京城穿过,只是,目前灵源仍处于持续成长的阶段。

于是他让历忱雨记录下来,等天亮了将情报传回御灵部。

他则是找了个距离天枢最近的位置开始观想,时间紧迫,最好是在天亮前完成观想。

自从夏先衍发现观想文物能够主动吸收造化之气后,如今对这些事物的观想变得越来越熟练。对于这样的大型物件进行观想,除了花费一些时间外,他再也不必担心神识会耗尽。

此外,通过运用《心斋法》,他感到效率大大提高。在进入深度修炼后,自身的精神力也会得到恢复,夏先衍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省去睡眠了。

当清晨来临,他成功地完成了观想,原本计划着吃完早饭后直接前往另一处灵源之地。然而,他却被队友强制带回了洛京军分区,李风禾强行要求他休息几个小时。

经过充分的休息,夏先衍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差异,一觉醒来,他的精神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下一站,他将前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修缮与使用,至唐初废弃,沿用长达1600余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的都城,西周、西汉、后赵、北齐、北周等朝代的陪都,建都史近600年,是历代定都时间最长的遗址。

遗址主要使用的汉魏时期,又处于中华文化大发展、中外文化大交流、民族文化大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一名鲜卑人,他却显示了举世无双的宏大气魄,采取了各种民族融合的举措,在这里架起了民族融合的桥梁。

与隋唐洛阳城遗址一样,这里的建筑都是从遗迹之上,重新建造的。虽然看不到了当年汉魏洛阳城的繁华,可从这些仿照汉魏时期风格建筑上,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丝汉魏洛阳城当年的辉煌。

夏先衍先去了宫城遗址,沿着铜驼街遗址,往北走来到了阊阖门。穿过阊阖门遗迹继续前行过了二号三号宫门遗迹,就到了太极殿遗迹。

太极殿夯土基址呈横长方形,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今仍高出地面4米。

太极殿,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洛阳城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正殿。

太极殿作为汉魏洛阳城宫城正殿,其规模和地位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繁荣的代表。在这座宏伟的宫殿中,曾经举行过许多重要的仪式和庆典,见证了汉魏时期的辉煌历史。

太极殿的建造理念也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居中建极的宫城上应北极星,寓意着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太极殿的建筑布局上,还贯穿于整个汉魏洛阳城的规划之中。

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由此确立的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都城单一建筑轴线,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在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主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该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乃至中国古代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群之一,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太极殿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殿之祖”。 自曹魏始中国形成了太极殿制度,从汉魏洛阳城开始确立的这一宫室制度,对后代都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为隋、唐所沿袭,更为其后的宋、元、明、清所继承,并远播至东亚其他地区。

在太极殿的遗迹上,夏先衍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异景象!太极殿的虚影出现了。

太极殿的主体宫殿宛如一座庞然大物,傲然矗立于宫院遗址的北部中央位置。这座宫殿由三座呈东西向排列、宽约 220 米的巨型建筑构成。其中,居中的主殿台基最为壮观,其体量之巨大令人咋舌不已;而东西两侧的堂台基则稍显小巧,但也同样气势非凡。这三座殿基均呈现出东西向的长方形布局,彼此之间错落有致,大致沿着同一条东西向的建筑轴线延伸开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