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朱元璋是自然而然地坐到了主位上。
“宋师刚才说有重要的事情,说吧。”
他说得是直接。
也懒得问太子和朱安宁是否需要回避。
反正这两人也是能接触到政事的人,没有什么好忌讳的。
所以说,朱元璋真是又大气又小气。
宋濂听着朱元璋这般直接。
也是吸了口气。
他是有意无意地看了眼朱安宁,才开的口。
“陛下,我与那王祎所修的元史,应当是时候收尾了。”
他直接点出了中心思想。
是让老朱愣在了那里。
朱标也是这般。
只有朱安宁眼睛是亮了起来。
对对对,宋师来得好来得妙,昨日自己阻止你,那是猪狗不如,这赶紧把那社会契约论给解释清楚,那自己不就没事了么。
“元史?”朱元璋又重复了一次,他怕自己听错。
“是的,陛下,元朝国祚几何,大家都是知晓的,但是,那元人本就是识不得那么多东西,百年前得了天下,弄出了三处正统,实在是让人发笑。”
宋濂尽量用上文雅一点的词语,说的正是元朝当年打下天下后,为了给自己的统治一个正统说法,那是搞来搞去,宋金辽他都认了个遍。
堪称是吕布行为。
结果最后这事也是不了了之。
因为……元朝实际上的统治,是松散到,能不能叫做国家,都不好说……
这破事,最终还是得明初的这帮老学究来解决。
而负责解决这问题的,就是宋濂和王祎,可惜王祎已经死节了,在云南被杀了然后假惺惺给了个衣冠冢。
“说下去。”老朱眉头一皱,隐隐觉得事情有点复杂。
他原本以为宋濂进宫,想说的是锦衣卫的事情。以前宋濂还在朝堂的时候,很多礼法争执,都是由他来解决的。
自己强行把亲卫改组出了一套锦衣卫的做法,其实是有违自己当初定下的法制的。
结果宋濂过来说的却不是这事。
让他是松了口气。
宋濂代表的可是文坛。
文坛上那个第一人是谁不好说。
但是你提起宋濂,大家都觉得,他是可以争上一争的。
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盛世,其文风淳厚飘逸,文章中较多颂扬封建统治、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有些文章如《阅江楼记》,虽情景畅达,但颇为粉饰之辞所累。宋濂此类文章,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响,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伤情绪。
说白了就是,宋濂的文章很标准。
像极了他这个人,性子恪守。
对于文坛和文官的关系,朱元璋还是拎得清的。
他对文官是压制的态度,对于读书人则是算不上讨厌。
没了读书人这些牛马工具人,谁来给他打理朱家的天下?对吧?
宋濂听着朱元璋让他可以说下去。
又是松了口气。
“陛下,我大明,继承的不应该是宋的大统,亦更不能是元的大统,那北元还在呢。”
这番话,是让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这老头过来就是和自己说这些?
“宋师,这事早些年你和王祎不是和咱说过了么,折中地去说咱们继承的是宋制便是……”
在场的都是明白人。
四人都知道继承哪个,只是个说辞,只要让人好接受便是。
元朝如宋濂所说,的确是制度拉胯,虽然说经济和文化繁荣……但是这个繁荣是建立在中央无力管理,地方自治之上的,本质上和元统治者,关系不大……
而且重点在于,元中后开始,那民不聊生的程度,简直逆天。
继承这东西,多少有些晦气。
所以最终选择下来是,明面上说继承宋制,安抚一下饱受元朝摧残的百姓,也让汉人心里好过些,我承汉人制!不是你们鞑子!
但是实际上……最初登基的朱元璋,所统领的地方,百分之七八十的官,都是原本的前元官,怎么可能真的走宋制,实际上就是元制……
这便是有些取巧了。
大家伙嘴上不说,心里还是知道怎么回事的。
朱元璋,宋濂当时也是没别的法子,只能说捏着鼻子把这事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