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点的价格出售,如果百姓只是来问诊、自己去山上采药,那拿着身份证明则可以免费询问,以至于秦国各地朝廷医馆几乎都只能做到收支平衡、少部分亏钱、郡城的有薄利——这还是沾了大发展后许多百姓手中有钱的光,如果是以前,大部分百姓们则只会来问个病,然后自己上山采药或者托民间采药人帮忙,花费比医馆少得多。
至于他们这些医官,朝廷给医官们准备包括住房、食宿在内的一应生活用度,相对应的,收入方面虽然比普通百姓高了点,但也绝对算不上富裕。
不过这也是有好处的,医馆内的医官可以翻阅秦国所有医书、定期接受科学院医学院和朝廷太医馆的指导和培训;对于那些不在乎钱财只在乎医术的人来说,朝廷医馆是绝对的首选。^墈!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筷^
而从现有数据来看,此时的秦国医者中,大部分都称得上医者仁心,朝廷医馆几乎吸纳了秦国九成的医者。
或者说,这个时代能称得上医家之人的,都是宁可药架生尘也不愿意财源广进的贤者。
儿子说完,老者又看向儿媳。
儿媳摇了摇头,今天她去朝廷的制衣厂应聘,落选了。
对此,不管是她还是老者、丈夫都不觉得意外。
秦国如今适合妇女的工厂太少了,朝廷说是因为原材料受限,她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想进去的人太多了。
更何况,他们一家还是齐国迁来的,虽然没和其他迁徙者一样欠朝廷许多债务,但总归是外来者。
三人结伴朝着城外的家走去。
城内太贵,他们能住得起、但没必要。
虽然生活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他们也只是普通百姓,朝廷不欺压、生活安稳、食有粮居有所,便己是普通百姓的盛世了。
回到村里。
村民们纷纷向他们问好。
一个有学问的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会医术的,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黄昏时,里长带着三个小吏打着火把来到了村里。
“县里要统计青壮人口,我来登记下。”里长说:“县令说是要拿这个去郡城争取几个厂的名额,你们村里有多少人?”
在小吏核查村中青壮时。
医者家里,登记完回来的男人看向自家老爹:“县令这莫不是在……携民意哭求?”
按照此法,如果他是县令,去了郡城之后大可以拿着数据哭诉:你们看看,我们县有多少青壮,可资源就那么点,怎么发展得起来啊?
甚至思维再拓宽一点,可以拿县中以前的经济数据、或者县里某些短板做辅助。
总之一句话:我县惨啊!郡城不帮点我们该怎么办啊?
老者摇了摇头。
“爹,是我想得不对吗?”
“你想得很对,但老夫的意思是,不要管这个事。”
老者见过的事比儿子多,一些心思也比儿子多。
仅仅这个举动,他想到了更多的方面。
县令真的不知道本县的青壮数据?
为什么要派人挨家挨户核查?
为什么只要青壮数据?
这似乎是一个不能深究的问题……
……
楚国北部。
一处村子里。
一个中年读书人背着一个行囊走进了村子,想要在这里借宿一晚。
可村子里没几个人,大多都是老弱妇孺,青壮更是一个都没见到,唯一一个青壮还是一只不知道是流浪猫还是村民家养的小猫——如果它也算青壮的话。
尤福看了看村中,选了一户看上去房屋最好的人家走去。
不是他嫌贫爱富,而是相对较好的人家,才可能有多出来的地方供他休息;不然去了贫苦人家里,就算人家好意收留他,他也不好意思麻烦对方。
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个老人。
西十多岁的年纪,也就比他大十多岁而己,但身体看上去很明显苍老无比,几乎与七十岁老人无异。
面对对方的不信任,尤福打开行囊露出了几本书和几卷竹简——这是读书人才会有的。
老人将他迎了进去。
家中还有一个老妇,以及一个较年轻的女子和两个孩子,一个大约西五岁,一个还只有一两岁的样子。
角落摆着一个柜子,上面有着一些草药,一旁还有一个捣药石罐。
普通人家是不会有这些的。
“叨扰几位了!”
他行着礼,引得三个大人连连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