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内阁是五去其三,所以左春坊大学士吕原和和翰林侍讲彭时进入内阁。
吕原是正统七年进士的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五年后被选入东阁学习,算是比较早接触政务的词臣。 现在的官职是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按着旧制,自然是一个入阁的合适人选。 彭时是正统十七年的状元郎,入仕仅仅八年的官场新人。 现在入阁显得太早了,但他确定跟上了一个好老师。初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而且确实十分有处理政务的天赋。 至此,监国处有五位重臣,内阁则是四位阁臣,六部亦已经变成专职专员,而内阁的权柄无形中被大大削弱。 朱见深在梳理好早前比较混乱的职权分配后,算是完成自己改革的第一步,于是开始在监国处的辅佐下亲自掌舵着大明这艘巨航前行。 富国强军,这将是他接下来第一阶段的追求。 时间眨眼来到了二月,京城的气温有所转暖。 东宫,这里已经成为大明的权力中心。 虽然锦衣卫和东厂都在寻找朱祁钰,但至今仍旧是一无所获。 吴太后倒是不甘心自己的皇帝儿子失踪,所以一直怀疑朱见深联合众大臣陷害自己的儿子,那日亲自前往刑部大牢探视那个冒牌货。 结果那个冒牌货竟然对同行的太妃喊“母后”,对她自己竟然喊“皇后”,气得她当场将心爱的蓝田玉手镯都砸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在慢慢遗忘景泰皇帝,亦是不愿意迎回那个差点让大明万劫不复的太上皇朱祁镇。 遗忘一个人并不难,哪怕那个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今的时代正在悄然步入一个由太子朱见深监国的时期。 朱见深自从设立监国处,加上于谦的鼎力支持,现在是越来越有监国太子的模样,正在慢慢改变原本死气沉沉的朝堂。 他的年纪终究太小了,很多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想办法,而是针对于谦等人所提交的方案点头或摇头即可。 自从有了上一次身穿太监服成功微服的经历后,朱见深只要是时间允许,通常都会到皇宫外转悠一圈。 其实太子和皇帝还是有些区别,特别他的年纪还小,于谦等重臣对他喜欢微服私访的事情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太子殿下,这是翰林院所提交的会试备选的试题,还请您进行选择!”由于礼部尚书胡濙染了风寒休息在家,礼部左侍郎刘干亲自送来题卷道。 朱见深手持一根红笔,眼睛仅是一扫,便在所提供的题纸上圈了三道四书题。 八股文虽然禁锢考生的思想,但其实存在着比较强的公平性,可以一定限度地避免徇私。 像去年顺天乡试中的闹剧,陈循和王文两位重臣对主考官刘俨发起阅卷不公的攻击,但八股文存在的固定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刘俨洗掉强加身上的脏水。 “殿下,策论题目是五道!”礼部左侍郎刘干看着愣神的朱见深,于是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由于翰林院的官员都是自视甚高的清流,加上他们每个人都不确定自己的题目是否被选上,所以泄题的可能性较低。 朱见深看着大量的策论题目,由于对这种考试选中真正人才的机制存在怀疑,所以选择几条比较简明的题目便画了圈。 此次会试主考官的人选已经敲定,正是翰林院最资深之一的老翰林李克绍。 按照会试的规定,为了防止选出来的会试主考官跟考生进行接触,早在十日前便已经在锦衣卫的监视下独居。 直到考试前的一天,主考官才能够跟其他考官一起住进顺天贡院的聚奎堂。 不过在考前的前一天,则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正式敲定会试的题目,从而连夜开始印刷试题。 翰林院方面将考题通过礼部交到这里,原本是由景泰皇帝进行挑选,但如今这个重担自然落到了监国太子朱见深身上。 朱见深将策论题目选出来后,便将手中的笔交给身边的梁芳。 司礼监的小太监进行誉抄,接着对此次会试考卷进行弥封,然后将这份考卷送往顺天贡院。由于路途上有锦衣卫护送,所以几乎不存在调包的可能性。 这套防科考作弊系统已经运行几十年,一直都没有意外发生,而此次试卷十分顺利送到了顺天贡院的至公堂之中。 出于谨慎考虑,这套试卷并不会即刻拆开,而是需要等到夜幕降临,而后才会在众考官的见证下拆开来。 次日清晨,三年一次的会试正式开启。 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汇聚其中,他们在感受北京城繁华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