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安,蜀军可依托关中平原的物资与潼关天险,阻断曹魏援军西进。
此时,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兵猛进,两部大军形成犄角之势,或可一举扭转蜀汉的战略劣势。
从表面看,这一计划兼具出奇制胜的胆略与缜密的战术配合。然而,深入分析三国时期的客观条件,其可行性实则充满隐患。首要障碍在于地理与后勤的致命限制。
子午谷的通行条件极差。曹魏名将曹真曾在230年尝试穿越子午谷,结果因暴雨导致栈道损毁,补给中断,数万大军耗时1个月竟未能走出秦岭。
魏延要求的10日行军意味着每日推进33公里,远超古代军队每日20公里的常规速度。即便蜀军轻装简行,也难以规避天气突变、敌军伏击等意外因素。
其次,曹魏的防御体系远非魏延设想的那般脆弱。长安作为关中核心,城墙坚固且驻军规模庞大。
守将夏侯楙虽非名将,但其麾下雍州刺史郭淮久经战阵,曾在汉中力挽狂澜。即便蜀军奇迹般兵临城下,5000兵力也难以速克长安。而洛阳方向的援军最快5日即可抵达,蜀军将陷入孤军深入的绝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蜀汉的国力瓶颈。夷陵之战后,蜀汉总兵力仅存10万左右,且精锐损失殆尽。魏延所需的5000精兵约占蜀军野战主力的1\/6。
一旦奇袭失败,蜀汉将丧失战略反击能力。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坦言,赵云、魏延、邓平等70余人,是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朝一夕之左右。可见蜀汉的战争容错率极低,诸葛亮必须将有限兵力集中于成功率更高的战略方向。
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选择西出祁山,意在夺取陇右五郡。这一地区地广人稀,但盛产战马且可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为蜀汉提供长期对抗的资本。相较之下,即便魏延奇迹般夺取长安,蜀汉也缺乏足够兵力巩固战果。
关中平原无险可守,曹魏只需调集中原主力反扑,蜀军势必陷入消耗战,而蜀汉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种对抗。
诸葛亮否决子午谷奇谋的决策,本质上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知。他推崇《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但更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蜀汉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必须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稳健策略,通过蚕食笼诱,发展经济,联合东吴来逐步削弱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