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又听人喊:“收音机说,咱们夏国赢了。”
“奥!赢了!赢了!夏国万岁!”
“万岁!”刘淑贤一激动打翻了脸盆,她毫不在意,就这样跑了出去跟同学们一起狂欢。
过后,刘淑贤还沉浸在不可抑制的激动之中。
她摊开日记本,写下“1978年3月日13日”,紧接着又写:“这,才是京大学生的精神!”
昨夜熄灯后不久,刘淑贤就听到一阵匆乱的脚步声,隐约裹挟着“夏国乒乓球赢了”的欢呼响成一片。
她不知道,此时柳学红等人早已喊着各式口号冲下了32号楼,同周围楼群的学生聚为一伙。
不知什么人把乐器也扛了来,一声令下,号、鼓、喇叭胡乱响了起来。
刘淑贤躺不住了。
她翻身下床,套上棉衣,穿上拖鞋,汇入了汹涌的人流。一出宿舍楼,眼前的景象霎时点燃了她的情绪——
没有旗帜,就用一根树枝绑上一条破布代替,有一个还把自己的内衣举了起来。
队伍前面、中间有不少人敲着鼓、敲着桶、敲着盆,凡是能发声的全都拿出来了。
没有盆的就鼓掌,喊口号。‘夏国,万岁!夏国,万岁!’
随着这一片交响乐声,队伍越来越扩大,人越集越多,于是顺着水泥路,浩浩荡荡地向着留学生楼进发。
在留学生楼前面,口号声异常的响亮。
用笤帚点着的火把、从窗口撒下的报纸和草帘燃成的火海、火海中集体舞的火热,热血在火中沸腾。
再看看火场周围,刘淑贤站在一辆自行车上,舞动着双手,指挥着唱歌:“唱国歌!”谁知一激动,竟起成了《国际歌》的头!
刘淑贤、柳学红,各个楼群的学生集结完毕,一条长龙在呼号和交响中冲出了校门,绕着HD、中G村盘亘一周,这才浩浩荡荡回了学校。
这时的时间是差一刻钟一点。已经是今天早上了。
不久,一场更为正式的庆祝活动又在五四运动场举办。
这次,柳学红动手制作了一张面具,戴着它欢呼、跳跃,一任摄像机的镜头反复扫过。
在3月13日的日记末尾,刘淑贤写道:“体育!这就是‘体育’的惊人的作用!”
大一,刘淑贤和柳学红分别被校田径队的老师看中,分到400米组参加体能训练。
舍此之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留给书籍和专业知识。
初入燕园,从小在部队环境长大的柳学红很快发现,77级确是卧虎藏龙之地。
求学无门的十年压抑的怨气、才气、英气、豪气一齐井喷,使燕园成为后……时代学术界的风眼。
书香门第之后在77级中文系棋逢对手、英雄相惜,对诗行令蔚然成风。
77级不乏年近三旬的大龄新生,下乡插队时被社会现实浇透的他们动辄高谈Zz、褒贬SJ。
在他们面前,刘淑贤“简直成了小学生”。
她意识到两件事:书到用时方恨少;时不待人。
在未满18岁的刘淑贤眼里,大学生活很单纯——“基本上就是学习”。
京大77级强手如林,生源年龄跨度又极大,甚至有同级生大她十几岁的。
就这样,学习氛围内卷严重!!!
刘淑贤有个经济系的男同学叫钟兴旺,是个天才,今年才16岁,他学习更为刻苦。
山村中学毕业的钟兴旺来到京大后,深感压力,课后必得复习。
每日出操后,他但凡不上课必在自习;晚上十点图书馆闭馆,他才随着人流归宿;周末清晨自习室还未开门,他就翻窗进去占座。家庭环境优渥的刘淑贤,自幼便未曾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在学习上也一直是随遇而安,没有过分强求。
若非临近高考时,家人对她进行了一番突击辅导,她能否顺利考入这所学府,还真是个未知数。
正因如此,刘淑贤对那些刻苦努力的人总是抱有极大的敬意,尤其是像钟兴旺这样的天才,明明已经拥有过人的才智,却依然不懈奋斗,这让她更是钦佩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淑贤对钟兴旺的好感日益加深。但这种好感并非男女之情,她只是想与这位才华横溢的同学结为普通朋友。
然而,一心扑在学业上的钟兴旺,却对这位容貌出众、衣着时尚,一眼就能看出家境优越的京城大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显得有些敬而远之。